【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蜀漆9g云母9g龙骨9g
上3味,共为细末,每服3~6g,于发作前2小时服之,或为汤剂水煎服。
【功效】祛痰截疟,扶正助阳。
【主治】疟疾,寒多热少,发作有时,头项腰脊痛,无汗,脉弦滑。

【临证加减】
1.批疟兼胸胁苦闷者,本方加柴胡、干姜、香附、郁金;若神疲肢倦,脾阳不运,本方加茯苓、白术、半夏、生薏苡仁等以健脾利湿。
2.赵锡武老中医口授:小柴胡汤加常山治疟,“先其时”服之取汗,其效甚佳。
3.间日疟,本方加桂枝、党参、甘草、红枣效良。
4.本方加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槟榔亦治间日疟。5.关于牝疟的探讨:为什么把疟病多寒称为北疟?历代注家看法各不一致。有的认为心为牡脏,邪在心而成疟,故名牝疟;也有的注家以鸟兽类属阴性为牝,从而把疟多寒者归属阴性,因名牝疟。其实,命名没有过多争论的必要,关键要掌握其证治。[金要要略讲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温疟加蜀漆半分辨略:方后所谓“温疟加蜀漆半分”,有些注家认为当系“湿疟”之误,张路玉日:“.....蜀漆性专逐湿追痰,稍增半分于本方之中,则可以治太阴湿疟,湿为阴邪,斜阻其阳,亦必多寒少热,故此方尤为符合,归本金匮方后误作温疟大谬。详云母、龙骨纯阳之性,绝非温疟所宜。以物为牡,将湿作温,千古未剖之疑团,一旦豁然通矣。”[疟疾专辑.上海: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编印]
7.常山三两,以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后微吐瘥止。治诸疟,名常山汤。[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