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饮子
一、古方简介
【来源】《玉机微义》
【组成】生地黄30g,小蓟15g,滑石15g,木通6g,炒蒲黄9g,藕节9g,淡竹叶9g,当归6g,山栀子9g,炙甘草6g。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带血,或血尿,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脉数等。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膀胱癌
案例 某男,69岁,农民,于1998年9月6日初诊。查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上皮细胞少许。B超提示:肾脏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内可见12cmx10cm大小肿块; 膀胱镜活检诊断移行上皮癌。曾在当地医院抗炎输液及对症处理,效果不显。症见:少腹隐痛,小便红赤,1大便不畅,胸脘满闷,口淡乏味,面色萎黄,腰腿沉楚,胃纳呆滞。舌苔白腻,脉象濡数。证属湿热蕴结,气机阻滞,气滞血瘀,灼伤血络,治以清化湿热、宣畅气机、凉血止血、通滞散结。拟小蓟饮子加减,处方:小蓟、生地黄、蒲黄炭、半枝莲、石见穿、蚤休、藕节、金钱草各30g,三棱、淡竹叶、瞿麦各15g,栀子、莪术、当归、木通、白术各10g,茯苓20g,三七粉5g,每日1剂。
二诊:服药15剂,少腹痛减,纳渐进;查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继服20剂,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胃纳可,舌苔转为薄白;查尿常规:红细胞(+) ; B超提示:膀胱内可见8cmx5cm大小肿块。后继服3个月, 病人自觉精神好,可下地参加劳动,至今仍健在[奉虹.小蓟饮子加减治疗膀胱癌的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9):80]。
【按语】膀胱癌绝大部分(90%)是移行上皮性肿瘤,其中良性的乳头状瘤均占30%,其余为移行上皮癌。据调查,男性多于女性,比率约3:1,50~65岁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尤其是靠近膀胱颈的肿瘤更为明显,当瘤体广泛侵犯时则排尿时呈剧烈的疼痛。本病属中医尿血、肠覃、石瘕等范畴,1中医认为,以血尿为主的一般以实证为多,为心火下行移热于小肠或湿热下注膀胱引起,虚证为肾气不足,不能摄血或气血双亏,血无所统摄。其次为虚证夹杂并见,因中年后脏腑亏损,运化、开阖、统摄无权,湿热久恋,伤及气阴,劳力并伤,化腐成痈,或淋证日久,或寒凉攻伐等血尿反复不愈。此病根据中老年以虚、痰、热、瘀并见为多的病理特点,以清热凉血、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小蓟饮子方中以小蓟凉血止血为君药,辅以藕节、蒲黄,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半枝莲、石见穿、蚤休清热凉血化瘀;三棱、莪术破血逐瘀:三七则有祛瘀生新之功;滑石清热利水通淋;木通、淡竹叶、栀子清泄心、肺、三焦之火热从下而去;因热出血,且多伤阴,故用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当归养血和血而性温,亦有防方中诸药寒凉太过之意;甘草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为主,利水通淋为辅之功。
(二)外科疾病
蛔虫症
【案例】某女,28岁,于2003年12月23日来诊。自述昨日傍晚时右腰部隐隐酸痛不适,未予特殊处理,今晨起觉咽喉略痛,小便有热灼感,下午病情加重,每隔15~30分钟小便1次,小便将尽时,自觉膀胱有拘急空痛感,尿道热涩刺痛,小便滴沥有未尽之感,便纸上有淡红血迹,此后几次发现有血块,血丝,心烦,精神异常紧张,故前来就诊。检见颜面部额头、鼻部及下颌有痤疮如丹,无脓;肾区无叩痛;小腹膀胱区有轻压痛;外阴尿道处有红肿,未见异常分泌物。舌红苔薄白,脉滑数。诊断为实证血淋。予以小蓟饮子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处方:小蓟30g,生地黄20g,通草12g,淡竹叶12g,藕节、滑石、白茅根各15g,当归、石韦、橘皮、栀子、赤小豆、生甘草各10g,黄柏6g。2剂,每剂水煎取汁400ml,分4次频服。
二诊:自述未再见尿中有血,小便次数明显减少,1~2小时1次,膀胱拘急空痛感及心烦减轻,小便热灼感减轻,察看其面部上额及下颌部的痤疮减少、变小,红晕减淡,仅鼻梁中部痤疮仍红赤如丹,舌质红减淡,苔白,脉数。故予原方加金银花20g,半枝莲10g,再进2剂。
帕率三诊:诉诸症已平,然晨起大便中有一条长略15cm的已死蛔虫,大便成条,性状正常。再观其鼻部,痤疮已无,仅鼻中部稍余红晕,遂告知病情已无大碍,宜后期调养,清淡饮食,注意外阴清洁,静心节劳,服用一些祛虫药。后患者告知,服祛虫药后并未再见虫下,嘱其观察随访[江花.小蓟饮子治疗血淋并蛔虫症1则.河南中医,2005,(3):80]。
【按语】本例用小蓟引子治疗血淋乃正法正治,原本无奇,但出新之处为其对兼证的治疗。一是本案病人有新发痤疮、心烦等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沿小肠下移,导致小便淋沥涩痛的淋证,心火灼伤血脉,则有血淋;心火上炎,热毒壅滞于局部不得宣泄而致面部痤疮,亦因原方中有清泄心火,导热下行,活血归经之药,而达到不治而治之效;其二,本案服中药后下虫一事,实出乎意料,以古之仲景治疗蛔厥名方乌梅丸为例,有酸以静之,辛以伏之,苦以泻之,而小蓟饮子加减方中恐只能符合后两条治蛔原则,而有不期之效。
三)男科疾病
精囊炎
【案例一】某男,28岁,技术员。婚后每于性交时所射精液均为血性黏稠状,并感双侧睾丸胀痛,排尿有灼热感,曾在某医院泌尿科就诊。检查:外生殖器发育正常,睾丸等大,副睾无肿大,无压痛,双侧精索轻度曲张。精液常规检查:暗红色,黏稠度(++),红细胞(++++),精子活动率0.50,形态正常。前列腺指检大小正常,轻压痛。诊断为精囊炎,经服用西药及注射抗生素1个月余,疗效不佳,转求中医治疗。诊见:头晕肢倦,腰膝酸软,口苦口干,纳谷不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尿时有灼热感。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有力。证属湿热熏蒸精室,血络受伤,血随精溢,治宜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以小蓟饮子合二妙散加减,处方:生地、滑石各15g,小蓟、木通、车前草、当归各12g,黄柏、苍术、蒲黄、藕节、栀子各10g,甘草5g,1日1剂,连服5剂。
二诊:服上药后,口苦口干好转,食欲增加,小便转为深黄,余症同前。上方加泽泻12g,再投5剂,症状大减,性交时肉眼未见血性精液,先后2次检查精液均未见红细胞。为巩固疗效,嘱其服原方1周后停药,随访2年未见复发,并喜得一子[贺菊乔.小蓟饮子加味治愈血精二例.河北中医,1986,(1):32]。
【案例二】某男,20岁,学生。患者诉近3个月来,阳事易举,夜寝多梦,遗精频作,每周2~3次,梦遗时发现精液均为血性,伴头晕乏力,口干口苦,睾丸及会阴部胀痛,小便深黄,大便正常,舌红,苔黄根腻,脉弦数有力。因羞于就医,乃致精神惊恐,学习成绩下降。证属下焦瘀热,扰袭精室,血随精溢。方用小蓟饮子加味,处方:生地、小蓟、滑石各12g,木通、蒲黄、淡竹叶、当归、龙胆草、栀子各10g,藕节9g,甘草5g,水煎服。
二诊:连服4剂后,精神转佳,睡眠较前好转,但遗精仍频繁,精液为淡红色,舌边红,苔薄黄,脉濡数。仍守前方加黄柏10g,芡实12g,加强清热利湿之功,佐以固精止遗。前后共服14剂,遗精已止,未见红色,诸症基本痊愈。继服知柏地黄丸3瓶,随访年余未见复发[贺菊乔.小蓟饮子加味治愈血精二例.河北中医,1986,(1):32]。
【按语】精囊炎属中医的血精,该症在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甚少。本病早期大都属湿热蕴结于下焦,扰动精室,以致热灼血络,血随精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射精或遗精时精液为血性,常伴腰膝酸软、乏力,睾丸及会阴部不适,口干口苦,小便红赤等湿热交杂证候。故以小蓟饮子为主治疗,清化湿热,凉血止血,确有疗效。小蓟饮子是治疗血淋的常用方剂,该方治疗血淋皆因下焦瘀热所致。血精症虽为血随精溢,但究其原因也为下焦瘀热所致,故可效法此方。方中栀子、木通、竹叶、滑石分消湿热;生地、小蓟、藕节、蒲黄清热散瘀,凉血止血;当归既能祛瘀,又能引诸血各归其所;甘草能缓急,且能泻火。诸药协同,故获良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