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用量】
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15g。
【服用方法】
水煎,兑黄酒一杯服下。
【功效作用】
方用当归、丹参养血活血祛瘀,配伍乳香,没药行气止痛。全方合用,使气行血行,活血通络,其痛自止。共呈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瘀血凝滞所致的症瘕积聚包块等病证。
本方具有扩张血管,抗凝血,促进微循环,镇痛,消炎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瘀肿疼痛,或有症块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坐骨神经痛、慢性盆腔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脑震荡后遗症、乳腺炎、子宫肌瘤、闭经、骨髓炎、多型红斑等病证,而必须症见心腹疼痛,或腰腿臂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红,脉弦涩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心绞痛(寒凝心脉型)治宜散寒通阳,活血化瘀。
以本方加党参、制附子、川芎、黄精为主治方。
2.宫外孕(胎块阻络型)治宜活血化瘀,消症散结。
以本方去当归,加赤芍15g,桃仁9g,三棱、莪术各8g为主治方。
若是休克型,加高丽参、附子、枳实、大黄、三七。若是不稳定型,加枳壳、陈皮、酒大黄、广木香。若是包块型,加三棱、莪术、枳壳、陈皮。
3.子宫肌瘤(寒凝血瘀型)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消症。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经量多或崩漏不止,加失笑散,或加益母草15g,三七粉3g以祛瘀止血。
4.闭经(寒凝血瘀型)治宜温经行滞,活血通经。
以本方加艾叶、炮姜、吴茱萸、川芎为主治方。
5.消化性溃疡(瘀血阻滞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和胃。
以本方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丹参各15g,五灵脂、桃仁、赤芍、玄胡索、香附各10g,砂仁5g为主治方。
若出血多者,去制乳香、没药、桃仁,加三七粉(冲服)3g。大便色黑,秘结难下者,加生大黄5g。
6.风湿热(痰瘀互结,络脉痹阻型)治宜化痰逐瘀,清热通络。
以本方加胆南星、忍冬藤、地龙、丹皮、赤芍、萆薢各10g为主治方。
若面黄乏力者,加黄芪、鸡血藤。关节肿胀痛剧者,加姜黄、蜈蚣、白芥子,严重者加制川乌、露蜂房。
7.股外侧皮神经炎(外受风寒,气血痹阻型)治宜祛风温阳,活血通络。以本方加生黄芪30g,鸡血藤15g,丹参14g,当归、丹皮各12g,赤芍、木瓜各9g,制乳没、天麻、桂枝各6g为主治方。
【随证加减】
1.瘀块明显加三棱、莪术、赤芍、桃仁。
2.腿膝疼痛加牛膝、威灵仙。
3.手臂肢痛加片姜黄、独活。
4.疮疡红肿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
5.疮疡属阴性者加肉桂、鹿角霜。
6.外伤瘀痛加三七。
7.宫外孕去当归,加赤芍、桃仁。
8.子宫肌瘤加五灵脂、蒲黄。
9.闭经加艾叶、炮姜、川芎、吴茱萸。
10.经行吐衄加熟地、芜蔚子、红花、肉桂。
11.冠心病心绞痛加党参、制附子,川芎、黄精。
12.骨髓炎加金银花、透骨草内服。配合外用槐榆膏。
13.脑血栓形成加地龙、黄芪、桂枝、化痰丸。
14.脑震荡后遗症加川芎、白芷、地龙、全蝎。
1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加牛膝、三七、黄芪、红花、土茯苓。
16.跌打损伤加琥珀、三七、自然铜。
17.坐骨神经痛加牛膝、黄芪、鸡血藤。
18.阑尾脓肿加红藤、败酱草、生薏米仁、枳实、赤芍、桃仁。
19.乳腺炎加金银花、全瓜蒌、甘草、蒲公英。
20.多型红斑加桃仁、红花、生黄芪、赤芍、川芎。
化裁变通】
加减活络效灵丹(山西医学院附一院方)
本方去当归,加赤芍、桃仁各9g。主治异位妊娠。
【注意事项】
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