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肺清消汤(唐玲华方)
【组成】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北沙参20g,麦冬12g,白果12g,紫苏子12g,三棱12g。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汁400ml,分早、晚各1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可服2~3个疗程。
【功效】补肾益肺,化瘀清消。
【方解】方中选用补肾之熟地黄、山茱萸和益气养阴之沙参、麦冬,配合紫苏子、白果敛肺定喘和三棱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合而奏补肾益肺、宣肺定喘、活血化瘀之效,用于临床,疗效较好。
【加减】如咳嗽甚,有脓性痰者,加鱼腥草30g,竹沥水30ml(兑服);纳呆者,加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鸡内金12g;发热者,加金银花30g,荆芥穗10g;下肢浮肿,尿少者,加益母草30g,车前子30g;大便干者,加生地黄20g,玄参20g。
【医案】周某,女,59岁。因进行性气促伴干咳4年,加重6个月,及双下肢浮肿,于1994年8月16日入院治疗。经支气管镜、肺活检、胸部X线摄片、肺CT等检查已排除了类似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表现的疾病,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入院后先单纯用西医治疗2个月[包括有效抗生素、强心利尿药及泼尼松(30mg,7日)等药物]。治后患者憋闷气喘好转,但不能活动,动则喘甚,仍有干咳无痰,双下肢仍有轻度浮肿,纳少,口唇仍轻度发绀,尿稍少而黄,大便调,口干不欲饮,夜寐不安,舌暗红,舌下静脉瘀滞,苔薄腻微黄,脉沉细滑数,两尺脉重按无力。辨证为肺肾气阴两虚夹有痰瘀蕴肺。治以补肾益肺、宣肺定喘、活血化瘀为主,采用自拟肺间质纤维化基本方。胃纳差,加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鸡内金12g;尿少浮肿,加车前子30g,益母草30g。服药7剂后患者气短减轻,纳食增加,双下肢浮肿减轻,■干减轻。每日1剂,守方20剂后,能轻度活动,而无明显气短,咳嗽很少,纳食正常,双下肢浮肿消失。血气分析由单纯西医治疗后的动脉血氧分压6.6kPa(49.5mmHg)升至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9.39kPa(70.4mmHg) ; 肺功能用力肺活量由单纯西医治疗后的1.84L上升至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2.15L;胸部X线摄片检查较单纯西医治疗后有吸收好转,患者因病情明显好转而出院。
【按语】特发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辨证重点在肾虚,治以补肾纳气为主。而此类患者多见口唇及四肢末端发绀,而且随病情加重而增加,舌下静脉多见瘀滞,舌象多见紫黯,此乃内有瘀血阻滞之体征,故治疗当补肾益肺,化瘀清宣。
【方源】引自《名中医唐玲华临证经验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