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用量】
牵牛子、香附各60g,大黄30g,槟榔、黄连、黄柏、木香、陈皮、青皮、莪术各15g。
【服用方法】
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4g,食后生姜汤送下。日服2~3次。也可改用饮片水煎服,但各药用量按常用量开方。
【功效作用】
方中牵牛子通积行滞,泻下逐水;槟榔缓泻消积,利气行水。二味导滞行水,为治湿热积滞为主药;大黄泻热荡积;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木香、陈皮、青皮、莪术行气宽满,疏理气机。全方合用,共呈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积滞内停,气机壅塞,郁而化热之病证。
本方具有促进消化、增强胃肠螨动、排便、抑菌、消炎、止痛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痢下赤白、苔黄、脉实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急性肠炎、肠梗阻、小儿虫积等病证。而必须症见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实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先天性巨结肠(腑气闭实,气滞便结型)治宜行气导滞,通腑消积。以本方加减:白蜜(冲)20g,郁李仁、瓜蒌仁、枳实、槟榔各10g,莱菔子、鸡内金各6g,木香、青皮、陈皮各4g为主治方。
若呕吐者,加竹茹、半夏。身热苔黄者,加黄连、黄芩。脘腹膨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一时通便,如体质好,脘腹膨胀者,慎加黑白丑、厚朴。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肠胃瘀滞,络脉受损型)治宜行气导滞,活血止血。
以本方去牵牛子、香附、莪术,加枳壳、地榆、侧柏炭、仙鹤草各6g,半夏4g为主治方。
若发热甚者,加败酱草、蒲公英。
3.痢疾(湿郁气滞型)治宜行气导滞,清热化湿。
以本方去莪术、黄柏、香附子、牵牛子,加白芍、枳实、山楂、黄芩为主治方。4.急性肠梗阻(肠腑热结型)治宜活血清热,通里攻下。
以本方为主治方。
【随证加减】
1.湿热下痢去莪术、牵牛子,加白头翁、秦皮、白芍、山楂。
2.湿邪偏重加苍术、薏苡仁。
【化裁变通】
集解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
本方加枳壳、三棱、芒硝组成。治胸腹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或泻泄下痢,里急后重,食疟食积。
【注意事项】
本方攻积破气作用甚强。故外有表证者、体虚之人,津亏大便燥结者以及孕妇,均忌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