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干燥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秋季果料成熟后收集果皮,晒干。
【处方用名】石榴皮、石榴壳、酸石榴。
【饮片特征及鉴别】石榴皮呈不规则的片状或瓢状,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泽,粗糙,有多数疣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无臭,味苦涩。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酸、涩,性温,归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杀虫。
【用法用量】5~15g,煎服。
【药理作用】石榴皮具有驱虫作用,石榴皮碱对绦虫的杀灭作用极强。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由于含大量鞣质有关。此外雌性大鼠或豚鼠服果皮粉后可减少受孕率。家兔灌服根皮水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久泻、久痢、脱肛本品酸涩收敛,可治久泻、久痢。治日久水泻,单用本品同炒砂糖煨服;治久痢不止,配伍黄连、黄柏、当归等;治脱肛,配伍陈壁土、白矾浓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
2.虫积腹痛本品有杀虫作用,能治蛔虫等,可与槟榔配伍煎汤服或研末服。
【单味药方】1.治久痢不瘥,陈石榴焙干为细末,米汤调下三、四钱。(《普济方》)2.治粪前有血,令人面黄,醋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钱,用茄子枝煎汤服。(《千金方》)3.治汤火烫伤,石榴果皮适量。研末,麻油调搽患处。(《贵州草药》)4.治牛皮癣,石榴皮(炒炭),研细末一份,麻油三份,调成糊状。用时将药油摇匀,以毛笔蘸药匀涂患处,每日两次。(《全展汇编·皮肤科》)5.治牙龈出血不止,取石榴皮适量,煎水。漱口,不能咽下。
(《祖传秘方大全》)
6.治小儿消化不良,取鲜石榴皮30g,捣烂。敷肚皮,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7,(4):45).
【常用药对】1.石榴皮配槟榔石榴皮、槟榔二药均为杀虫常用之品。二药配伍,其效尤著,且二味又具缓下之能,故用于虫积腹痛则更佳。治疗绦虫病。
2.石榴皮配茜草石榴皮酸涩收敛,人大肠经而能涩肠止泻。茜草苦寒,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化瘀。可用于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二药伍用,有涩肠止泻,活血散瘀之功。治疗肠风便血不止,甚至脱肛者。
3.石榴皮配香附石榴皮味酸涩,为收敛止泻常用之品。木香辛苦温,善于行脾胃大肠滞气,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二药合用,有收敛止泻,调理气机之功。治疗产后泄泻而无邪者。
4.石榴皮配马兜铃石榴皮味酸且涩,入大肠经,能安蝈定痛;马兜铃苦辛而寒,入大肠经,则辛开苦降,能清泄肠中疳积实热。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治疗小儿疳积肠虫诸症。
5.石榴皮配黄连石榴皮既酸又涩,收敛湿肠,善疗赤白下痢,久泻不止之气虚下陷诸症;黄连大苦大寒,燥湿清热,善治湿热蕴结大肠之泻痢诸症。二药合用,相须为用,共奏清热燥湿,涩肠止泻之功。治疗赤白下痢,久泻不止。
【名方应用】1.露宿汤(《医部全录》):据《名医别录》石榴皮“疗下痢,止漏精。”方中由石榴皮、草果、椿根皮、青皮、杏仁、甘草共组成。上作1服,由水2盅,生姜3片,乌梅2个,煎至1盅,露1宿,早晨服。以治一切痢。
2.石榴皮散(《太平圣惠方》):据《本草拾遗》石榴皮“主蛔虫。”《科学的民间药草》“驱除钩、绦虫。”方中由酸石榴皮伍入桃符、胡粉、酒、槟榔末组成。以治诸虫心痛不可忍,多吐酸水。
3.石榴皮汤(《产经方》):据《本草纲目》石榴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方中由石榴皮伍入当归、阿胶(炙)、熟艾组成。以治妇身暴下不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