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湿少,经量过少,经少,本病应与妊娠后激经、胎漏相鉴别,应详细问诊,作有关化验检查。
辨证治疗】
1.血虚经湿
临床表现:经量少,色淡,或点滴即净,质清稀无块,或小腹空坠。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唇舌爪甲苍白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立法:养血调经。
主方:滋血汤(《证治准绳》)。
加减:若血虚兼见虚热者,加生地、玄参、丹皮;若见失眠,心悸,加夜交藤、五味子;若兼见肝郁而胁胀或乳胀作痛,加柴胡、香附、金铃子、郁金;若經量甚少。点滴即止,为精血亏损将成闭经之象,加枸杞,山茱萸,以滋养肝肾,补精益气;若脾虚食少,可酌加砂仁、陈皮,以行气健脾.
2.肾虚血亏
临床表现:经量素少或渐少,经色黯淡,质薄,或伴月经初潮过迟。或腰背疫软,足跟痛,头晕耳鸣,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苔薄,脉沉细。立法:补腎养血调经。
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
加减:如先天不足者,酌加巴戟天、淫羊藿等,温补肾气;精血不足,可用首乌、龟版胶,鹿角胶、阿胶、河车粉等,养血填精;若阴虚内热见手足心热,咽干口燥、潮热颜红,舌红少苔,可加丹参,丹皮,地骨皮、生地、赤白芍,以滋阴清热活血调经。
3.瘀血阻滞
临床表现:经水涩少,行而不畅,色黑红有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可伴月经周期延后。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脉弦或弦涩.
立法:活血化瘀调经。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加减:若小腹胀痛以为主,或兼胸胁胀满者,为气滞血瘀,加香附、台乌药以理气行滯;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为寒凝血瘀,酌加桂枝、吴茱英等,以温通血脉。
4.痰阻跑凉
临床表现:经来量少,色淡质粘或经血中混杂粘液,平素带下量多。形体多见肥胖,胸满脘闷,胃纳不佳或呕恶痰多,若白腻·脉滑。
立法:祛痰滲湿·活血调经.
主方:导痰汤(《济生方》),加当归、川芎,
加减:若经量少点滴即净,可加鸡血藤,以活血通络,加川牛,以引血下行。
【其它疗法】
1.针灸
取任脉、背俞穴为主,针灸并用。选关元、肝俞,肾俞,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若纳少泄泻者,加天枢、中腕;见心悸者,加内关。对气滞血瘀者,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并灸。选中极、地机、合谷、太冲、三阴交、丰隆。见胸胁胀满者,加期门、支沟;小腹胀满,加气海、四满。
2.耳针
敢子宫、内分泌,肝、肾,脾、神门、皮质下、巢穴,每次2~3穴,中等刺激,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也可耳穴埋针法。
【文献参考】
1.月经过少即轻型的经闭或干血的先兆。其原因多与生化机能失职有关。因血海空虚而经少者,为虚中之虚;或因瘀结阻滞而经少者,为虚中实证。治疗中应注意调肝,肾、脾三脏。(《女科综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1月,第一版)。
2.对月经过少的治疗,瘦人经水来少者.贵其血虚少也,四物加人参汤主之: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凝经坠也.用二陈加芎归汤主之。(《万氏女科3)。
【调养、禁忌】
同月经先期。
【西医诊断参考】
本病在西医妇科中,作为一种临床症状,散见于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等病中。如生育年龄妇女:突然月经过少,应除外妊娠,本病还应除外因服避孕药引起的月经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