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按月经周期分期口服滋水清肝饮不同化裁方剂。①滋水清肝饮原方:山茱萸20g,怀山药30g,熟地黄15g,当归15g,芍药12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栀子6g,柴胡6g。②加减及分期服药方法:月经期原方去栀子、牡丹皮加香附10g,三七3g,丹参20g;月经后期原方加二至丸或二仙丹连服14天;经前期原方加入鹿角霜15g,鸡血藤30g,萼梅花10g,川牛膝15g。服药至月经来潮。
【临床疗效】
治疗32例,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
【治验点评】
中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调节下,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同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泄的结果。其间尤其重视肾的作用,“肾水出诸肾”,肾为冲任之本,气血之根,是产生月经的主导。肾精充足,冲任血海满盈,经水有源但月经具有周期性、节律性,这就要求肝藏血、肝主疏泄功能协调有度、肾精充足,藏泄有度,则冲任亏盈有节,胞宫藏泄,月经应期而行,经量如常。若肝气郁结,藏泄失度,气血失和,冲任阻滞,或经闭不行或月经量少,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在临床上观察月经过少患者多表现本虚标实,主要肾虚肝郁同存,故治疗采用滋水清肝饮滋肾阴,养肝血,疏肝气,清肝热,则肝郁得疏,肾精得充,血海按期满盈,经量恢复如常。方中六味地黄丸滋养肾精以治本,逍遥丸以疏肝理气,少佐牡丹皮、焦栀子清肝经郁热以防肝郁化火,耗伤阴精,诸药共达滋肾阴,养肝血,疏肝气,清肝热之功。在临床上,根据月经周期阴阳消长、气血盈亏的规律变化,在经后期增人二至丸补肾填精,或佐二仙丹温补肾阳以奏阳中求阴之效,月经前期,肾气渐旺,肾精肝血不足亦显,出现肝火上炎之现,故酌情加入鹿角霜补肾精,鸡血藤养肝血,萼梅花疏肝气,川牛膝引药人冲任;月经期因势利导,加入理气活血之香附、三七、丹参,去牡丹皮、栀子以防寒滞之弊,使气血运行通畅。现代医学认为,月经依赖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正常神经内分泌功能及其相互协调和反应正常的子宫内膜,故采用人工周期治疗。因雌激素可增进子宫的血液运行,孕激素可扩张子宫血管,使子宫血运量增加,两者共同作用使子宫内膜增生。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月经过少与生活、工作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多次的宫腔操作有较密切的关系,故本病治疗时生活指导、情绪疏导是十分重要的在不能避免的宫腔操作中,动作要轻柔,避免负压过高,过度搔刮导致损伤性内膜病变。如出现月经过少,宜及早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