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每逢经期,经来滞涩不爽,经量很少,甚至仅见点滴,或行经时间缩短叫做“月经过少”。本症在历代中医典籍不乏记载。金匮要略》称“经水不利”。《诸病源论》
称“月候不利”;《丹溪心法》、《证治准绳》皆谓“经水涩少;《妇女良方》又有“月水不利”之称。月经正常的妇女,偶有一次经水减少,不能诊断为“月经过少”。更年期妇女若出现月经量渐次减少,是绝经的征兆,也不可作“月经过少”而论。本症常是“闭经”的先兆,并可导致不孕。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几种:
1.血虚经少:多由长期慢性失血,或孕育过多,或脾胃素弱,不能奉心化赤为血,致使冲任血海不满,无余可下、则经量少,甚至点滴即无。
2.肾虚经少的产生,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多孕多产、或房事不节精血亏耗,血海不得满盈而致。肾水不足则经血少。肾火不足则经色浅淡而稀。
3.血淤经少的形成:一由情志忧恙、肝气抑郁、气机不利血为气滞冲任受阻而成;二由经期或产后余血未净、外受寒凉、或内伤生冷、血为寒凝,或误服寒凉及收涩之剂、余血内留、壅滞胞脉冲任受阻而成。
【辨症论治】
1.血虚型
症状:经血量少,甚至点滴即止,血色淡红质稀或淡如黄水、经期延后,经后少腹绵绵作痛,喜得揉按,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健忘少寝,口唇指甲淡白,皮肤干燥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血养血。
方药:四物加葵花汤加味。
处方:熟地黄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葵花15克、黄芪、首乌各30克。
若虚热内忧,见心烦潮热颧红盗汗,可用地骨皮饮养血清热。
2.肾虚型
症状:月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薄,经后少腹疼痛,周期不准、面色不荣:、:
弦晕耳鸣、腰酸肢软,便频数或夜尿频多、或性欲淡漠,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加减。
处方:当归、熟地、山药、杜仲、枣皮、甘草、牛膝、香附、益母草、制首乌、泽兰叶。
3.血淤型
症状:经来涩滞量少、经色紫黯质黏稠夹块,少腹刺痛拒按经期错后,面色晦滞肌肤甲错,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紫黯或有淤斑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淤,行气调经。
方药:牛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各15克,桃红10克,红花6克,桂枝10克。
加减:若因寒邪凝滞胞宫,血行不畅者,为寒实证,治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方选温经汤化裁。
4.痰湿阻滞经少型
症状:经行后期量少,色淡稠黏,或混有黏条样物,体形肥胖,头眩而重,四肢酸困,胸闷脘痞,时欲呕恶,口中淡腻,食欲欠佳,大便溏薄,白带多而质浊,其气腥秽,苔白腻,脉弦滑。(本型乃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湿聚生痰,痰湿下注中任,壅塞胞宫,阻滞经脉,故见月经滞下量少之症,本型多见于体形肥胖,痰浊素盛的妇女)。
治法:健脾化湿,祛痰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或芎归二陈汤加减《叶氏女科方》。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香附15克,枳实12克,半夏20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6克,泽兰叶、益母草各15克,生姜15克,生姜15克,红枣3枚。
结语:月经过少的发生,不外虚实两端。虚者来源不足,血海空虚,无余可下;实者胞脉不利,血海受阻,经行不畅,故治疗本症首辨虚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切不可一概误为实证,妄用攻逐破血之剂,而犯虚虚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