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介绍】彭某,女,73岁,因腰部疼痛3月余,加重20天,于2013年3月23日至2013年7月1日在我院风湿疼痛科住院治疗。患者于3个月前劳累后出现腰部疼痛不适,主要集中于上腰段,无大小便障碍,无肢体乏力等不适,于我院住院治疗后好转。20天前再次发作并加重,疼痛部位沿及骶尾部,局部重坠感明显,腰部负重困难,无法站立,进而入院。诊时患者面色少华,神志清精神差,形体偏胖,舌质淡,苔白腻,脉细,脊柱下腰段叩击痛明显,腰2~3、腰3~4腰4~5椎体及椎旁压痛明显,双下肢直腿抬高实验阴性,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感觉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査血常规、生化、风湿组合、血沉、肿瘤标志物等未见异常,胸腰段脊柱DR片显示多处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骨质疏松。临床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伴多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证,治以参岺白术散加减。处方:
党参1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山药15克,白扁豆15克,砂仁12克,薏苡仁30克,桔梗12克,狗脊18克,杜仲18克,青皮8克,广藿香12克,鹿衔草10克,炙甘草6克,蜈蚣4克(冲服)。连服1周,后以该方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适当调整药物,并结合西医抗骨质疏松治疗(钙剂、双磷酸盐、降钙素),同时配合其他调护方法,约3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自己行走自如。出院后嘱患者坚持生活调护,至今未复发。[郑炜贞,钱福文,张雄.张雄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四川中医,2014,32(6):30]
【分析点评】本例患者系老年女性,面色少华,形体肥胖,弯腰驼背,舌质淡,苔白腻,脉细,一派脾肾亏虚之象。纳差,舌苔白腻,说明存在湿郁,张氏主张调理脾胃为先,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并加入藿香、青皮等少量理气化湿之品,益肾药暂予杜仲、狗脊、鹿衔草,力求缓图,并予蜈蚣通络止痛。后期根据患者饮食等情况,适当调整理脾、益肾药比例,并加强健康教育,嘱患者重视自我调护,病情逐渐好转,取得了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