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采用自拟益肾方(淫羊藿、桂枝、熟地、凌霄花、路路通、益母草、当归、红花、黄芪、川牛膝、麻黄、茯苓、泽泻、薏苡仁)治疗。60天为1个疗程。
临床疗效
治疗60例,完全缓解12例,基本缓解16例,有效18例,
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6.7%
治验点评
中医学无肾病综合征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入“水肿”、“虚劳”范畴。其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脾肾。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因脾主运化水湿,若冒雨涉水,居处潮湿,脾为湿困,可致水湿内盛而发生水肿;若脾阳不足或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减退,亦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肾主水,开窍于二阴,若肾阳衰惫,则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储留,泛溢肌肤而为水肿,又因“金水相生”,肺肾在病机上是母子相传的关系。
若肾虚水泛,上逆于肺,则肺气不降,失其通调水道的功能,促使肾气更虚而加重水肿;反之,肺受邪而传入肾时,亦能引起同样的结果。水为阴邪,易伤阳气,日久必导致脾肾之阳更虚,本虚则水肿更甚。而水湿停聚,又可使气机阻滞,气滞则血瘀,故本病以脾肾阳虚为本,以气滞、血瘀、湿浊等为标。
病位为脾、肾,与肺密切相关。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为其病机特点,脾肾两虚为病机关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阳气互相资助,在温煦肢体,运化水谷精微,气化水液等机能方面起着协同作用。故脾肾阳虚瘀水互结型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本虚,运化失职,水液停聚,瘀血阻滞。本病多为身肿日久,反复消长不已,迁延难愈,致脾肾阳虚,阳气不能上荣,故面色白;阳虚则外寒,故形寒肢冷;中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加之肾阳虚弱,水液气化失常致水湿泛滥而为水肿;脾阳虚弱,不能健运,故纳呆、便溏;脾气虚,则神疲乏力;肾主骨,且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藏精,主命火,肾精为元阴,是生殖与生长发育的根本物质,命火为元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肾阳虚则出现性功能失常或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印及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本虚之候。
又因本虚则阴寒内盛,气虚血瘀,水肿延久不退,末至皮肤瘀斑。“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脉不通”,故脾肾阳虚瘀水互结型肾病综合征瘀水互结也是其主要特征。从对中医证候的观察发现,以扶正固本、行瘀利水法组方而成的肾逆方可明显改善症状,特别是对浮肿、畏寒肢冷、神疲或纳呆、便溏等典型本虚证候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该方中重用淫羊藿,配合桂枝对改善证候起主要作用,因二者性味辛热,均归脾、肾两经,为纯阳之品,相须为用,有补火助阳不腻,温运脾胃,温阳散寒利水之功。用熟地滋阴补肾,阴阳相助,温而不燥,滋而不腻,相得益彰。“营行脉中”,为血液中之清者,脾虚则不能正常化生营气以“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从而导致血中的浊度增加,出现高脂血症,其实质乃脾气虚弱,化生精微的功能失常。肾逆方能温补脾肾,脾气健运,则能正常化生营气而降血脂。药理研究亦证实,泽泻有降血脂作用,可同时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阳主卫外,阳气不足容易感受外邪,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而“四季脾旺则不受邪”,故加强机体卫外能力多从温肾助阳、健脾益气着手。另一方面,易感外邪为正气虚的表现,在本研究中,患者主要表现为本虚,故肾逆方通过温补脾肾来提高人体正气,预防感染。有关基础研究亦表明:肾之阴阳平衡的机制与人体免疫功能甚为相似,调整肾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重要手段。肾逆方既有熟地黄、黄芪等益气滋阴之品,黄芪能消肿且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尿蛋白,又有淫羊藿、桂枝以温阳,故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提高免疫机能。临床疗效验证肾逆方可明显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脂(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尿蛋白定量,增加血浆白蛋白。提高血IgG水平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等。具有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