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过敏性紫癜又称岀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系一种变态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临床特点除皮肤和黏膜紫癜外,尚有皮疹和水肿,常伴不同程度的腹痛、关节肿痛和肾炎的症状。血液检査可无异常发现。与本病发病直接有关的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
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起病前可有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不振,少数病例先出现胃肠症状或关节症状,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病变最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常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紫癜大小不等,可高出皮面,有时伴有荨麻疹或手足水肿。较严重的紫癜可融合成大疱。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呕吐、便血、吐血等,但以突然发作的腹绞痛为常见,脐周及下腹部绞痛,并可反复发作,如不伴有皮肤紫癜,常可误诊为急腹症。过敏性紫癜若伴有低热,易被误诊为风湿病。过敏性紫癜的关节症状,多为膝踝、腕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肾脏病变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过敏性紫癜属于中医的“发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气火逆乱,血不循经,脉络损伤,血溢于外所致。《外科正宗》说:“葡萄疫多生于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色斑点,色若葡萄……”。《医宗金鉴》说:
“状若葡萄,发于遍体,惟腿胫居多”。其治疗,宜凉血祛淤,疏风凊热。
【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型
症状:皮肤淤点或淤斑,弥谩成片,伴腹痛,身热鼻衄,溲赤淋痛,舌质红或有淤点,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祛淤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生地30克,山栀子10克,紫草30克,连翘12克,大小蓟各15克,防风10克。
2.湿热交阻型
症状:皮肤紫斑,伴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四肢沉重,偶见腹痛,尿血,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淤通络。
方药:四妙散加味方。
处方:川牛膝15克,苡仁30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防己15克,茵陈30克,玄参20克,白茅根,仙鹤草各30克,栀子,槐花各10克,侧柏叶15克。
3.脾不统血型
症状:皮肤紫斑,面色胱白,纳差,恶心呕吐,便溏或黑。肢倦乏力,舌淡苔薄黄腻,脉濡弱。
治法:健脾摄血。
方药:益气消斑汤(自拟方)加减方。
处方:党参,黄芪各20克,鸡血藤30克,白术15克,鸡内金12克,木香12克,茯苓30克,陈棕炭,大小蓟各15克,仙鹤草30克,莤草10克,郁金10克,藿香10克,大枣30克,竹茹10克。
附:单方、验方。
(1)驱虫消癜汤:乌梅30克,槟榔12克,鹤虱10克,雷丸10克,川楝子30克,紫草15克,生地30克,茜草,地榆各15克,赤芍丹皮各10克。本方适用于蛔虫等寄生虫引起的过敏性紫癜。
(2)消癜汤(验方)
处方:水牛角30克,茜草,生地,丹参各15克,丹皮地龙各10克,蝉蜕12克,防风10克,大黄6克。
加减:若热盛加黄连、栀子、紫草各10克,清热凉血,腹痛便血者加白芍30克,甘草10克,玄胡10克,地榆炭30克,缓急止痛止血,关节肿痛者加秦艽,防己,威灵仙各15克,苡仁,银花藤各30克,祛风胜湿和络止痛;血尿,水肿者加白茅根,益母草,仙鹤草各30克,泽泻15克,利尿止血。病延日久邪热伤阴虚火旺者合用知柏地黄汤,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克,当归10克,红枣30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3次药汁合匀,分三次温服。7天为1疗程。一般服1~3个疗程。并嘱患者对已知的过敏因素要尽量避免。(按:本方治过敏性紫癜,不但能迅速消除症状,而且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