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
一、常见证型
寒邪痹阻证:胸膺闷塞不舒,隐痛阵阵,心悸气短,受寒益甚,常伴恶寒肢冷,重者胸痛彻背,窒塞欲绝。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迟。
痰浊壅盛证:胸中板闷或闷痛,或痛引肩背,气短息促不得卧,咳嗽痰多,咯唾不爽。舌苔白腻或微黄厚腻,脉沉弦或濡缓。
血瘀络阻证:胸膺闷塞而痛,如锥如刺,或如刀绞,痛引肩背,时时发作,心慌气短。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以上三证,可单独出现,亦可参杂兼见。因寒邪痹阻,每易滋生痰浊,痰浊壅盛又可致血瘀络阻。而阴寒(包括寒邪、痰浊)内盛者,其胸阳必虚。故三种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临证应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主次进行辨证分析。
二、类证鉴别
小结胸证:小结胸有胸脘痞闷而痛与胸痹相似。但小结胸证是热邪内陷与心下之痰水搏结而成,多出现在伤寒误下后或温热病中。其痞痛位于心下(胃脘部),按之则痛,与胸痹之闷痛以胸膺为主,并可有向肩背牵引的特点不同。再者,小结胸为痰热互结心下,无痰饮上逆,故亦少喘息、咳唾等症。肝着证:以胸肋痞痛或胀痛为主症,如《金匮要略》所谓:“其人常欲蹈(揉、敲)其胸上。”其证虽与胸痹之枳实薤白桂枝汤证相似,但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是气结在胸、寒痰上逆,故有胸膺满痛、胁下气逆撞心等症。肝着的病变在于肝经血瘀气滞,故以胁肋胀痛为主,二证在病机和部位上均不相同。
三、临证浅识
胸痹一证,临床表现轻重悬殊甚大,转归亦异。轻者仅见胸膺闷塞,呼吸不畅,或日常一般活动时并无症状,于快速行走、负重或登楼后,始现胸前闷塞而痛;重者于休息时亦发作不已,并可引及左侧肩臂,伴气短心慌,或卒然剧痛,手足青紫,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丹台玉案》谓:“平素原无心痛之疾,卒然大痛无声,面青气冷,咬牙噤齿,手足如冰冷者,乃真心痛也。”真心痛与现代医学之心绞痛、心肌梗死相似,从《丹台玉案》描述的症情及《黄帝内经》“真心痛,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记叙,可见其病情的严重性。对真心痛,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应密切观察,以防病情骤变,即使临床症状缓解,仍需定期复查。
胸痹心痛常可因饮食、劳倦、受寒或情志刺激而诱发,故又有“食心痛”、“悸心痛”、“冷心痛”、“七情心痛”等名。其辨证可结合诱发因素及伴见症状之特点进行,如因食生冷或食物过多而致心痛者,称“食心痛”;因受惊悸、情绪激动而致者,称“悸心痛”等。心痛症状典型者,诊断较易,疼痛不典型者,如《圣济总录》所述,心痛“其候不一”,有“发卒痛者”,有“痛引喉者”,有“心背相引,善瘦伛偻者”,有“急痛如针锥所刺者”,有“其色苍苍,终日不得太息者”,有“卧则从心间痛,动作愈甚者”。临证当结合病史、其他症状及有关检查仔细辨别。如系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然发生“胃脘痛”者,应提高警惕,注意辨别是否为不典型之真心痛证。
胸痹反复发作日久,一般有两种趋向:一为素体阳旺者,因痰瘀郁久,出现化热之象,临床可见面红口干,心烦不安,胸膈灼热,或见咳嗽不爽,痰多色黄,舌苔黄腻,质紫欠润,脉来弦数。如痰火扰心,则可伴见健忘、失寐,或神志半明半昧,甚则昏迷不醒。一为素体阳虚者,脾肾之阳进一步虚衰,症见形寒肢冷,心悸胸痛,腰酸尿少,或腹胀纳差,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甚者可见动则喘息,面浮足肿,心悸气喘等水气凌心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