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举例】
例一:
王某,女,54岁。
风热痰浊阻于肺络,恶寒发热,有汗不退,咳痰气臭夹血,恶心食减,脉细数,此即肺痈,防剧。净麻黄2g,生石膏20g,光杏仁10g,炙前胡8g,炒大蓟10g,嫩射干15g,鱼腥草20g,生蒌皮10g,当归5g,生甘草5g。2剂。
二诊,略。
三诊,痈者壅也,夫肺痈之证,大多因风热痰浊壅滞,热过营分,蓄结痈脓,遂为脓痰腥臭,寒热有汗,脓液一日不除则痰腥一日不尽,必待脓尽方可议润肺镇咳,今拟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合法。葶苈子5g,光杏仁10g,生苡仁20g,苦桔梗5g,桑白皮10g,冬桑叶10g,冬瓜子5g,天花粉10g,炙紫菀10g,赤小豆10g,大枣5枚,鲜芦根30g,枇杷叶(去毛)3片。2剂。
四诊,痰中带血,胸部隐痛。前方去桔梗、桑叶,加炒大蓟12g,当归身6g,牡丹皮6g,生乳没各5g。2剂。
五诊,痰液已少,腥臭亦轻,脉象已平,时仍咳嗽,当以润肺止咳收功。川百合10g,怀山药10g,款冬花10g,五味子4g,大麦门冬8g,生甘草5g,白苏子5g,生蒌皮10g,冬瓜仁15g,生白芍8g,鲜枇杷叶(去毛)3片。4剂。
例二:
卞某,男,39岁。
痰热壅盛,复感风热,内外合邪,郁久成痈。始则寒战壮热,咳嗽胸痛,继则咳吐脓痰,腥臭异常,时有咯血,量多色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凉血解毒,宁络止血。金银花15g,侧柏叶10g,炒蒲黄10g,粉丹皮10g,炒山栀8g,生苡仁10g,炒大蓟10g,净连翘10g,淡竹茹10g,玉桔梗5g,藕节炭15g,生甘草8g。2剂。
二诊,血减热衰,脓痰仍多。原方去竹茹,加炙紫菀8g。2剂。
三诊,咳嗽乍轻乍重,纯吐脓痰,形如米粥,臭不可闻,苔仍腻,以其痈脓溃而未敛,脓痰之根未除也。予桑白皮10g,冬瓜仁15g,射干10g,炙前胡8g,生苡仁15g,生山栀6g,光杏仁10g,大贝母10g,鱼腥草20g,炙紫菀10g,鲜芦根30g。4剂。
四诊,连药来身热渐退,咳嗽减少,痰转清稀,其腥臭之气味大减。予桑白皮10g,生山药10g,生黄芪10g,五味子4g,川百合10g,南沙参15g,化橘红6g,大麦门冬8g,云茯苓10g,鲜枇杷叶(去毛)3片。2剂。
五诊,痰臭将尽,咳嗽亦渐愈,唯觉口苦,小便时黄,余热未清,再拟方以善其后。川百合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白茯苓10g,生苡仁10g,大麦冬10g,生远志6g,淡黄芩10g,全当归6g,象贝母8g,生甘草4g。2剂。
《金匮要略》云:“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肺痈为病,多以外受风热,或痰热素盛,热壅血瘀成痈化脓,其特征为咳吐腥臭脓血痰,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如《医学人门》云:“咳吐脓血腥臭,置于水中别沉。”《医灯续焰》云:“凡人觉胸中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治疗上初期可按温邪袭肺论治,予清肺散邪;成痈期则当清热消痈;溃脓后以“有脓必排”为原则;恢复期以清养气液以善后。对肺痈抓紧早期治疗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金匮要略》云:“始萌可救,脓成则死。”脓成未必就死,但治疗一定要及时,亦不能间断。上两例皆诊断为肺痈,但治法有别。例一以麻杏石甘汤疏散肺经风热,加鱼腥草、射干、蒌皮、大蓟等解毒排脓。例二则因痈溃络伤、咯血量多,治以加味桔梗汤,用银花、连翘、桔梗、甘草、苡仁、竹茹解毒排脓,侧柏叶、蒲黄、丹皮、山栀、大蓟、藕节凉血宁络,后期则以养阴润肺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