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痈的辩证治疗原则与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黄星楼内科临证识见,附餐菊轩医案包括黄星楼主任医师的论文、讲稿、临证札记和诗文等资料。那么中医肺痈的辩证治疗原则与方法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治疗】

一、施治原则

肺痈初起多实热之证,治疗应以祛邪为急务。具体治疗,则应根据其病程,分辨痈之已溃、未溃及正气虚实,作为施治的依据。初期病在肺卫,治应清肺散邪;成痈期热壅血瘀,治应解毒化瘀;溃脓期肺叶腐败,脓疡破溃,则应以排脓解毒为要;后期气阴两伤,余毒未尽,又应以扶正祛邪为主。

二、常用治法

清肺散邪法:适用于肺痈初期,邪犯卫表,肺失宣通之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热甚加石膏,胸痛加红藤、郁金。客寒包火者,可选用麻杏甘石汤。咳痰黄稠,加桑白皮、黄芩、蒲公英、蚤休等。

解毒消痈法:适用于成痈期,热毒壅肺者。常用方剂如《千金》苇茎汤以清泄痰浊,黄连解毒汤以泻火解毒,五味消毒饮以解毒消痈。热甚喘满者可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化痰宣壅。胸痛甚者可加桃仁、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

化痰排脓法:适用于溃脓期,咯痰不爽,气味腥臭者。常用方剂如《千金》苇茎汤、《济生》桔梗汤等。脓痰多者,加鱼腥草、败酱草以排脓解毒。若兼阴虚,咯吐脓血,延久不净,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应于排脓解毒之中,兼以养肺滋阴之药,如麦门冬、沙参、阿胶等。

养阴清肺法:适用于恢复期,脓痰渐少而见气阴两伤者。常用方如沙参麦冬汤、桔梗杏仁煎等。若口中气味不清,可加茅根、芦根;若口出恶臭,乃留瘀之征,应酌加化瘀之品,如桃仁、三七、薏苡根、合欢皮之类。

三、辨治小识

肺痈初起,外寒内热者,可选用麻杏甘石汤以宣泄肺经郁热。但麻黄用量不宜过大,以恶寒轻者用2~3g,恶寒重者4~5g为宜。取其轻扬之性,疏肺达表,虽痰中见血,亦不忌用。成痈期重在清热解毒、行瘀散结,成药犀黄丸亦有很好的功效,可与汤药结合使用。溃脓期,以排脓解毒为急务,苇茎汤虽有清气排脓散结作用,但非多服久服不能取效,临床还常与清热解毒药相伍为用。《金匮要略》桔梗汤能解毒排脓,但作用单薄,后世医家多在此方基础上加入宣肺利气、清热排脓之品,如济生桔梗汤,则作用较强。常用的排脓解毒药物如鱼腥草、败酱草、皂刺、薏苡仁及薏苡根、银花、金荞麦、冬瓜仁、桔梗等,用量要相对偏大,并可日服两帖,直至脓痰基本消失为止。其中金荞麦宜隔水蒸煮,入煎剂则效果较差。再者,溃脓期不宜过早使用养阴腻补之品,以免“闭门留寇”。根据“有脓必排”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体位排痰,如脓血夹杂或咯血较多,应俯伏床沿,以防窒息。恢复期虽以益气养阴为主,但仍应注意排脓解毒,以免死灰复燃,或迁延转为慢性。如脾胃气虚,苦寒之剂则应慎用或酌加温运中阳之品。至于肺痈最后收功之法,先贤尝用白及、合欢皮。如曹颖甫云:“凡治此症(指肺痈)……唯补救之方,推《千金》黄昏汤为最。黄昏即合欢皮,张璐玉称其两干相着,即黏合不解,取其黏性,实足以补肺脏之罅漏,而收其全功,较世传白及尤为稳当。”可作参考。

肺痈一证,早期治疗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金匮要略》谓:“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即强调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虽脓成未必即死,若能及早治疗,对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证的治疗尚应连续用药,不可间断。若治疗三个月不愈,X线检查仍残留脓腔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