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广韵》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痞)结,裹而溃也。”痈之发生于脏腑或胸腹腔内者,称之为内痈。肺痈属内痈之一,其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如“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外科正宗》等将其列入外科门中,又有“肺疽”、“肺疮”之名。
肺为娇脏,位居上焦,其体清虚。肺痈之生,乃由外感风热客于肺卫,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肺受熏灼,失其清肃之令,以致热壅血瘀,血败为脓;亦可因肺部痰热素盛,或饮酒无节,过食辛辣,痰浊瘀热蓄结日久,熏蒸于肺而成。
从肺痈发病的整个病程来看,初期多由外邪袭表,肺卫同病,故出现畏寒、发热、咳嗽等症。继而热毒壅肺,伤及血脉,络壅血瘀,酿成痈脓,可见壮热不寒,胸闷作痛,咳咯黄浊脓痰。最终肺损络伤,脓疡破溃,可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如溃后余毒不尽,耗伤气阴,延久不愈,则可转为慢性。
肺痈与西医学之肺化脓症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肺化脓症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形成脓肿。亦可为邻近器官化脓性炎症(如肝脓肿)蔓延至肺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