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治疗痛经效果与方法、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痛经主要发病有情感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原因造成的,那么,温经汤治疗痛经效果与方法、经验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方术内容】

①基本方用温经汤:人参15g,当归20g,川芎15g,桂心20g,莪术15g,牡丹皮15g,甘草10g,牛膝15g,白芍15g.②随证加减:伴恶心、呕吐,或有腹泻,手足发冷者,去牡丹皮,加小茴香、炮姜、吴茱萸、山药;伴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者,去人参,加香附、延胡索、川楝子、乌药;伴腰痛者,加桑寄生、川断、狗脊;伴月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者,去莪术、牡丹皮,加黄芪、山药、五灵脂、蒲黄;伴月经量多有块,经期去莪术、牛膝,酌加炮姜炭、艾叶炭、茜草;伴有夜卧不安者,加远志、合欢花、夜交藤。③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经前3天开始服药,经行继续服用,经后3天停药,为1个用药疗程。一般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临床疗效】

治疗48例患者,治愈26例(54.16%),好转18例(37.50%),无效4例(8.33%),总有效率为91.66%。

【治验点评】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无外虚实两者。虚者皆因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实者,皆因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正如《景岳全书》记载:“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大体临床所见之痛经,以虚实夹杂者为多,单纯虚证、实证者少见。因寒而致痛者又占大半。《素问·举痛论》论痛十二条,其中属于寒痛的有十一条,这说明痛的病因,大半因于寒,所以痛经属于寒的或兼寒的也占大多数。因此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是治疗痛经的基本法则。且临床用药,不可一味攻补,应根据女性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及不同的地域特征,来选取适当的药物。笔者身处的北方,地带偏寒干燥,多易损伤阳气耗伤气血,因寒、因瘀致痛者偏多。笔者遂选用《妇人大全良方》之温经汤为基础方来进行治疗。良方温经汤中,以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养血调经,川芎行血中之气,三药温经散寒调经。药理实验表明:温经散寒的肉桂镇痛作用类似阿司匹林,并能提高痛阈;当归有缓解子宫痉挛收缩的作用,并可不同程度地扩张周围小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子宫平滑肌的营养和缺氧状态,故能有效地缓解痛经。人参甘温补元,助归、芎、桂宣通阳气而散寒邪。莪术、牡丹皮活血祛瘀,牛膝引血下行,加强活血通经之功。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有温经散寒,益气通阳,调经止痛之功。临床应用时,针对痛经不同伴症,随症灵活配伍:寒象明显,伴呕吐、腹泻者加小茴香、炮姜、吴茱萸、山药,佐主方温中散寒、和胃理脾;郁滞者加香附、延胡索、川楝子、乌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腰痛重加桑寄生、川断、狗脊益肾强腰;虚耗乏力者加黄芪、山药、五灵脂、蒲黄,可益气健脾、养血活血;因寒之统摄失权者加炮姜炭、艾叶炭、茜草以温经摄血止血;虚损伤神者加远志、合欢花、夜交藤以宁心安神。诸药合用,使寒者得温,郁滞不通者得行,虚耗者得补益,不统者得统摄收敛,标本兼顾,甘温补益不碍邪,去瘀行气而不伤正,病因乃去,气血和顺,则经痛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