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具有健脾补气、和胃理气、开胃消食作用的药茶称为健脾益胃药茶.
本类药茶主要适宜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服用,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病症引起的消化功能下降等都可以选择服用.本类药茶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藿香茶
【方源】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原料】藿香、香附、甘草各等量
【制作】④将上三味制成粗末.②每次取6克,用沸水冲泡,盖闷10分钟即可.
【服法】每日2~3剂,代茶饮用.
【功效】化湿消滞,理气醒胃.
【方解】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浊内阻脾胃,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可以出现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嗳气呕吐、身体倦怠等症候,还能影响全身气机,导致气胀不舒,胁痛、腹痛等.藿香性微温味辛,主要成分为挥发油,不仅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缓解胃肠道痉挛,用治消化失调的一类疾病,而且还有扩张微血管、促进发汗的功能,用治感冒一症.配伍疏肝理气的香附,能醒脾化湿,理气除闷;配伍甘草,既增强补益脾胃的作用,又能调和诸药,改善本茶口味.
【适用范围】①消化不良,纳呆食减,口中粘腻无味.②肝胃不和,胁胀脘痛,痞闷不舒,大便不爽,嗳气频作.③暑季感冒之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①木茶中若加入佩兰10克,其效将更好②阴虚津少,舌苔光剥不宜服用柿蒂茶.
【方源】南宋严用和《济方》
【原料】柿蒂6克,丁香6克,生姜5片
【制作】将上述药物洗净,扳碎,加水煎汤取汁,去渣即可.
【服法】每日1~2剂,代茶频频温饮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解】本方由柿蒂汤改名而来.柿蒂又称钱、柿丁、柿萼、柿子把等,性平味苦,善降逆气,不寒不热,为一味止呃专药,经适当配伍广泛用于各种证型之呃逆.丁香、生姜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为治疗胃寒呕吐呃逆的要药.脾胃之气喜温煦而恶寒凝,中寒则气机升降失灵,胃气上冲则为呕为呃.方中三物同用,能使寒凝消解,升降复常,则呃逆可止.
【适用范围】①胃寒气逆之呕吐,呃逆.②脾胃虚寒之胃脘痞闷,呃逆,呕吐,得热则减,退寒增剧,舌淡白脉迟.③过食生冷,寒伤脾胃,症见啘呃有声,声短而频.
【注意事项】①本方温性较强,丁香尚有助火兴阳之力,故胃热炽盛、胃阴不足之呕吐、逆不宜服用.火亢阳强的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③体质偏热者不宜服用柿钱茶.
【方源】元张元素《洁古家珍》
【原料】柿钱、丁香、人参各等量.
【制作】①将三味药研细末,备用.②每次取3克,用纱布包后放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闷30分钟即可.
【服法】日饮数次.呃逆止后,需再饮用1~2日
【功效】温中补脾,和胃降逆
【方解】丁香性温味辛,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的作用,其含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等成分,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胃胀气,增加消化能力.人参有补脾益肺、大补元气之功,男女一切虚证均可用之.人参主要含三萜烯类皂甙并含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并能降血糖、调节胆固醇代谢、促进消化吸收等,配合柿钱降气止呃,对脾胃虚弱之呃逆效果儿伟.
【适用范围】脾胃虚弱之呃逆,见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食少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注意事项】①口渴、舌苔黄腻者忌用.②丁香中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久服对胃有刺激性,故消化性溃疡患者应在饭后饮用.
黄梅茶
【方源】明·钟惺《饮馔服食谱》
【原料】黄梅肉500克,干姜末5克,干紫苏子60克炒食盐9克,甘草末、檀香末、糖各适量.
【制作】①将黄梅肉蒸熟,加人炒食盐、干姜末、干紫苏子、甘草末、檀香末搅拌均匀.②上物放入瓷碗中晒干,然后盛入瓶内备用.③每次取1匙加糖冲泡即可.
【服法】每日1~2次,代茶饮用
【功效】健脾理气,和胄消食
【方解】黄梅是乌梅成熟的果实,形状、气味与杏相似,性温,味极酸,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糖类等成分,有抗菌、抗过敏的作用.夏日里用黄梅汤代茶饮,可以解暑.本茶中干姜散寒;紫苏子散寒理气;日草补中益气;《本草备要》说檀香"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全方性温,味酸而甘,善散脾胃寒气,消食和胃.
【适用范围】①脾胃受寒,脘腹部冷痛,食欲不振②食积不消,胃脘部胀闷不舒,嗳气频作.③作为夏季消暑解热饮品服用.
【注意事项】经常反胃酸者不宜饮服.
暗香茶
方源]明钟惺《饮馔服食谱》
【原料】梅花30克,炒盐30克,蜂蜜适量.
【制作】①在梅花将开时,摘取半开花朵,花蒂一起放入瓶内,酒上炒盐.②拿厚纸将瓶口密封放置阴凉干燥处,到第二年春天或夏方可启瓶.③在碗内放少许蜂蜜,然后取2~3朵花放入,用开水冲泡即可.
【服法】不拘时、不拘量代茶饮服.
【功效】疏肝解郁,和胃理气.
【方解】此茶名取自宋代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诗,用喑香比喻梅花.梅花分为白梅花、绿梅花、红梅花等药用以白梅花、绿梅花为主,红梅花较少使用.白梅花质轻性平,气香味淡而涩;绿梅花性平,酸而涩,有疏肝散郁开胃生津的作用,对于心情抑郁引起的胸闷不舒、胃纳不有较好的疗效.常饮此茶能使人心情舒畅,气血流通健康长寿.
【适用范围】①心情抑郁,胸闷不舒,胃纳不佳.②常人保健服用.
【注意事项】梅花药性偏酸,故平素反胃酸者不宜饮服.
须问茶
【方源】清·朱尊《食宪鸿秘》
【原料】大枣500克,生姜15克,甘草30克,丁香1.5克,木香1.5克,陈皮3克,盐60克.
【制作】①生姜,然后研成细末②大枣、草去皮③白盐炒黄④上述物质与陈皮、丁香、木香同捣成末,放人瓶中保存.
【服法】取适量用沸水冲泡,或加水煎汤,代茶不拘时饮服.
【功效】补脾和胃,养血疏肝.
【方解】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粘液质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有补血健脾的作用.生姜暖胃祛风寒甘草补中益气.甘草、大枣不仅能解药毒,而且能调和诸药,补益脾胃.丁否气味强烈芳香,有温脾胃、散寒气、降呕逆的作用,尤其适官胃腹冷痛者.木香有行气止痛的作用是治疗脾气滞、脘腹胀满之要约.陈皮和胃理气消滞.
【适用范围】①脾肖虚寒,脘腹隐痛,大便溏薄.②老人、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不佳.③脘腹部受凉引起的疼痛、呕逆、腹泻等.
【注意事项】胃热之口气臭秽、口苦、口干者不宜饮服.
四陈茶
【方源】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原料】橘红、陈香橼、陈枳壳、陈茶叶各等量.
【制作】①上药研细末备用.②每次用15~20克,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20分钟即可.
【服法】每日2剂,频频饮用.
【功效】化痰和,理气消滞
【方解】橘红为柚的果皮,性温,味辛、苦、有散寒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宽中的作用.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痰湿之邪壅滞胃气,可使脾胃功能调而致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者,可以橘红为主药.枳壳能破气,行痰,消积,动物实验证明,其对小鼠和兔的肠蠕动均有抑制作用,故用之行气止泻.香橼能理气舒郁、消痰利膈,以助橘红、枳壳行气消痰.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和少量的咖啡因,对肠粘膜起收敛及保护作用,并减轻肠管炎症,使肠功能恢复正常.
【适用范围】①急性胃肠炎,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胸闷心烦,舌苔薄黄腻,脉数.
②消化不良,经常脘腹胀满,嗳气频作,答白腻.
【注意事项】①脾胃虚弱、气虚者慎用.②本茶有很强的破气作用故孕妇慎用.
山楂茶
【方源】清·方肇《方脉正宗》
【原料】山楂适量
【制作】①将山楂洗净,切细,晒干.②每次取20克,沸水冲泡即可.
【服法】每日3~4次,代茶频饮.
【功效】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方解】《方脉正宗》用此茶治疗积滞引起的腹痛.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进展本茶的应用日益广泛.山楂具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功能,尤能消油腻肉积,用于食积停滞、油腻肉积、腹痛腹泻等症,并能治疗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以及切瘀滞出血的症候.实验研究证明,山楂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高血压有良效,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增加胃液消化酶,帮助消化.
【适用范围】①作为高血压、高血脂症、脂肪肝患者的保健饮料②萎缩性胃炎胆囊切除综合征等消化不良者.③小儿、老人脾胃功能低下,尤其是吃油腻肉食之后消化不良者.
【注意事项】胃酸过多者慎用.
扶中茶
【方源】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原料】炒白术30克,生山药30克,龙眼肉30克.
【制作】将上药共同煎煮,煮至山药烂为度,取汁即可.
【服法】每日1剂,代茶不拘时温饮,并同时食用山药、龙眼肉.
【功效】补益心脾,益气止泻.
【方解】本方原名扶中汤,治久泻而致气血俱虚身体弱方中白术性温,味甘苦能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对脾胃气弱所致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等症都有良效.山药性平味甘,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等症.龙眼肉性温味甘,能补气血,益心脾,安心神.三味合用,对久泻而气血俱虚、心脾肾俱虚之证,颇有良效.
【适用范围】①久泻久痢而致脾虚气弱,气血俱虚,症见身体羸瘦、不思饮食、少气无力、心悸等.②其他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也可饮服.③工作精力不够容易疲劳夜寐欠佳者保健饮用.
【注意事项】①邪实气滞腹胀闷、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者忌用②原方有小便不利加炒椒目9克,供参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