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其病因目前还不清楚。该病病程长,病情时好时坏,发作时局部呈阵发性瘙痒,入夜尤甚,皮肤增厚,皮沟加深和多角形丘疹或呈苔藓样变。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顽癣”“湿癣”“干癣”“刀癣”等范畴。多因风、湿、热毒之邪蕴于肌肤,以致皮肤失于濡养所致,或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后期而致。
方法一
【取穴】阿是穴,风池,血海,膈俞,三阴交。
【灸法】小艾炷灸,将蒜头压榨取汁涂于癣局部,每炷间隔1.5厘米,燃尽后扫去艾灰,怕痛者可于艾炷燃尽前有灼热感时将艾炷扑灭,每周3次,至皮损正常后停灸,灸点表皮色变焦黄,结痂壳后2~3天可脱落,灸点化脓可局部处理,一般不留瘢痕。或用艾条温和灸,主要在患处施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保健施灸。
【主治】风湿热型神经性皮炎,症见皮炎处潮红、糜烂、湿润和血痂。
方法二
【取穴】阿是穴,血海,膈俞,足三里。
【灸法】小艾炷灸,将蒜头压榨取汁涂于癣局部,每炷间隔1.5厘米,燃尽后扫去艾灰,怕痛者可于艾炷燃尽前有灼热感时将艾炷扑灭,每周3次,至皮损正常后停灸,灸点表皮色变焦黄,结痂壳后2~3天可脱落,灸点化脓可局部处理,一般不留瘢痕。或用艾条温和灸,主要在患处施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保健施灸。
【主治】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症见病程长,局部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颈之皮。
方法三
【取穴】血海,曲池,三阴交。
【灸法】将用纯艾绒制成的灸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穴每次灸5~1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施灸时应掌握好距离,以免烫伤皮肤。
【主治】神经性皮炎。
方法四
【取穴】阿是穴。
【灸法】取陈艾绒、白芷(研细)、苍术(研细)各150克,硫黄(研细)60克,制成药物艾卷备用。施灸时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对于皮损面积较大者,可配合采用温和灸法。
【主治】神经性皮炎。
方法五
【取穴】阿是穴。
【灸法】将硫黄15克,水朱砂、樟脑各4.5克,麝香1.5克,分别研为极细粉末。先将硫黄在铜器内烊化,入朱砂、樟脑搅匀,离火后立即加人麝香拌匀,取出摊于玻璃上,覆盖另一块玻璃板。将药压成薄片,剪成0.2~0.3厘米的小粒(约如米粒大),密贮备用。灸治时取药粒置于皮损表面,每粒药相隔0.5~1厘米,一次点燃施灸。待药粒燃尽后,立即连灰按在皮肤上。皮损面积小者只灸1炷,不必复灸,每3~7天灸治1次。皮损面积大者可多放几粒药粒。
【主治】神经性皮炎。
方法六
【取穴】患处葵花形穴。
【灸法】用食、拇指持药线,露出线头1~2厘米,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之线端对准穴位,稳重而敏捷地点按于穴位上。每日施灸1次,20天为1个疗程。灸后局部宜保持清洁,若起水疱无需挑破,涂以甲紫药水即可。
【主治】神经性皮炎。
方法七
【取穴】阿是穴。
【灸法】取苍术、黄柏、苦参、防风各10克,大风子、白鲜皮各30克,松香、鹤虱各12克,五倍子15克。上药共研细末,用厚纸卷成药捻,点燃熏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直至痊愈。施术时温度以病人有温热舒适感为宜。
【主治】神经性皮炎。
方法八
【取穴】阿是穴。
【灸法】取蛇床子、苦参、牛蒡子、防风、荆芥穗、泽兰、赤芍、川椒、白鲜皮、鹤虱、生川乌、生草乌、皂角刺各15克,牡丹皮10克,大风子25克。将上药共为粗末,用纱布包好,加水煎煮后,过滤去渣,以药液趁热熏灸(洗)或溻渍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直至痊愈。溻渍时药液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主治】神经性皮炎。
方法九
【取穴】皮损局部。
【灸法】先将皮损局部涂以大蒜汁,再置艾炷(如火柴头大)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后,扫去艾灰,覆盖消毒敷料。每炷间距1.5厘米。每10天施灸1次,直至皮损正常。
【主治】神经性皮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