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的浓稠黏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腱鞘囊肿以半球样隆起于皮下浅表,柔软可推动,多发于腕部中央为主要临床特征。腕背或足背部缓慢发展的囊性肿物,呈圆球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微酸痛;囊液充满时,囊壁变坚硬,局部压痛。触摸时皮下饱满并有波动囊样感,伴有腕部无力、不适或疼痛,多为酸痛或放射痛,可有一定的功能障碍。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筋结”“筋瘤”的范畴。
方法一
【取穴】阿是穴。
【灸法】取艾炷如麦粒大小,当艾炷燃烧至1/3~1/2时,即去掉另换一炷,以局部充血红润不起水疱为度。囊肿小者可于局部中央处施灸,囊肿大者在局部呈“品”字形灸治,每次灸1~3壮,3次为1个疗程。灸治时必须注意避免灼伤发疱而溃烂。
【主治】腱鞘囊肿。
方法二
【取穴】阿是穴,阳溪,阳池,足三里,外关,阴陵泉,解溪。
【灸法】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大小视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大小而定,用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如病人在施灸过程中觉局部有热痛感,可将生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微提起,稍停放下再灸,或随即更换艾炷再灸,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施灸3~5壮,隔日1次,灸至局部充血为度。3次为1个疗程。施灸时,可根据临床辨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疗法。
【主治】腱鞘囊肿。
方法三
【取穴】阿是穴,阳溪,阳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解溪。
【灸法】将用纯艾绒制成的灸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选用2~4个穴位,连续施灸10~20分钟,每日1~2次,5次为1个疗程。囊肿处如用三棱针点刺或毫针刺后再予施灸,则疗效更佳。
【主治】腱鞘囊肿。
方法四
【取穴】阿是穴。
【灸法】囊肿及其周围皮肤常规消毒,然后在囊肿中央直刺一针;另于囊肿部范围内前后左右各刺一针,均斜向中央,呈梅花形。囊肿中央所刺毫针针柄套一段艾卷,下端点燃,每次2~3壮,每日1次。刺入囊肿中央的毫针可选较粗,如26号针,而囊肿周围所刺毫针可选28号或30号针。
【主治】腱鞘囊肿。
方法五
【取穴】阿是穴。
【灸法】取纯净艾绒100克,放入砂锅内,加水煮沸后过滤。将其澄清药汁再倒入紫铜锅内(约半锅),加硫黄粉适量,搅拌成糊状;再加高热,渐渐熬成油汁状,注意搅拌,务必使各处温度均衡。如普遍出现黄橙色时,立即将药锅拿开(否则硫黄要燃烧而失效),将汁倒入瓷盘内,任其冷却,施灸前将药块剪成绿豆大的细粒数枚备用。施灸时,取薄生姜片一块,放于需灸治穴位上,再取硫黄灸料一块放于生姜片中央,点燃灸之。如病人感觉灼热时,即可用物将其熄灭。根据部位及病情,每次施灸1~3壮,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灸时须注意,以免灼伤发水疱而溃烂。
【主治】腱鞘囊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