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组成】蒸何首15g,山药20g,山茱萸10g,枸杞子
10g,当归10g,川芎10g,炒杜仲10g,续断10g,菊花10g,蔓荆子10g,白芷10g,细辛5g,天麻10g,甘草3g
【作用与功效】补肾填精,祛风止痛.
【适应证】头痛,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记忆力减退,
耳鸣、腰膝酸软,身困乏力.经常眩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头痛,肾亏精虚.
【李氏临证心得】曾治李某,女,32岁,于1992年3
月18日来诊.主诉:头痛、耳鸣,耳聋半年.病史:自前年感冒以后,头痛一直绵延至今,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虽多方医治,效果不佳,后又出现记忆力减退,耳鸣、腰膝酸软,身困乏力.现头痛时作,痛连两侧太阳穴,甚则连及巅顶,头脑如空,经常眩晕,右侧耳鸣.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记忆力明显减退,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月经量少色淡.形体消瘦,面色白.舌体不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诊断:头痛(肾亏精虚,肝风稍动).治法:补肾填
精、祛风止痛.
处方:蒸何首乌15g,山药2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当归10g,川芎10g,炒杜仲10g,续断10g,菊花10g,蔓荆子10g,白芷10g,细辛5g,天麻10g,甘草3g.5剂,水煎服.医嘱:注意休息,勿过劳.
二诊:1992年3月23日.头痛减轻,其余症状无明显
变化,食欲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处方:蒸何首乌15g,黄精15g,山药20g,山茱萸10g,
枸杞子10g,当归10g,川芎10g,菊花10g,蔓荆子10g,
白芷10g,细辛5g,天麻10g,砂仁8g,甘草3g.20剂,水
煎服.头痛等症逐渐痊愈.
【解读赏析】人体的脏器不单单只是西医学中的一个器官,而且是人的一组功能活动的主体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内容.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具有化生、储藏精微物质的功能.与五脏相为表里、相互为用的是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还有功能似脏、形态似腑的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借经络的关系,脏腑、四肢百骸进行着生生不息的物质交换.人体的五脏六腑各有一定的功能,又相互协调和制约.
头在人体的最上部,是大脑的所在,为"元神之府",具有思维的功能.头面部有耳、眼、鼻、舌等窍,能感知声、味、色,从而使机体与外界保持平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而三阳经皆起止于头面部,厥阴与督脉亦会于巅顶.所称"头为诸阳之会".所以脏腑调和,经络通畅则气血充调,脑髓健旺.
当脏腑气血不调或外感六淫邪气时,就会产生"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因与其气相薄,郁而成热则脉满,满则痛."从而产生头痛.因此,头痛是全身病理变化的局部反应,治疗上当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辨证论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头痛的辨证,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定病位、找病因、辨病性,从而对症下药.头痛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外感头痛起病较急,伴表证,多属实证.又因所感风、寒、暑、湿、燥、火的不同而其症各异.
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其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并需辨别气虚、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头痛的不同部位常常提示哪条经脉受累.厥阴头痛位置在头顶部,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骨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头痛的性质往往提示着病理病机.如外感头痛多表现为窜痛、掣痛、胀痛、跳痛、灼痛、重痛、刺痛等,其证为实.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分别辨为风、寒、热、暑、火、湿、血瘀等.内伤头痛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等,根据其性质辨为气血阴阳的不足或太过,结合脏腑经络从而得其证,然后决定相应的治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