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出处】汉·《金匮要略》
【标准配方】橘皮(12g)竹茹(12g)大枣(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水煎服,每日3次.
【作用与功效】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清热.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症见气逆不降,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苔薄白带黄,脉虚略数.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恶阻、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
1.妊娠恶阻以加味橘皮竹茹汤配合氯化钾维生素C及维生素B静滴治疗妊娠剧吐患者38例,并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对照,疗程1周.以恶心呕吐症状、尿酮体、血电解质变化情况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8.4%(《湖南中医杂志》2009年第6期)2.反流性食管炎以本方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并与泮托拉唑肠溶片、多潘立酮治疗相对照,疗程12周.以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结果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治疗组治疗后内镜下疗效总有效率72.92%,对照组总有效率60.41%.(《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7期
【按语】本方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临床应用以呃逆频作或呕吐、舌红嫩为辨证要点.方用橘皮和胃理气降逆,竹茹清胃热降逆气合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胃气.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甘寒之竹茹与辛温之橘皮、姜相伍,则清而不寒;二是益气养胃之人参、大枣、甘草与行气和胃之橘皮相合,则补而不滞.
临床如见胃气不虚,可去人参、甘草、大枣;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胃阴不足而见舌红少苔者,加麦门冬、石斛;呕哕不止者,加枇杷叶;呃逆持续者,加柿蒂.
凡由实热或虚寒所致呃逆、干呕者,非本方所宜.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反流性胃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顽固性呃逆、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病症.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增加食欲、排泄毒素的作用、能增加小肠吸收功能.
附方
济生橘皮竹茹汤(《济生方》)本方加半夏、茯苓、麦门冬、枇杷叶组成.功效降逆止呕,和胃清热.主治胃热呕逆而见气阴俱虚者,其补虚、清热、降逆等功均较之原方更著.
新制橘皮竹茹汤(《温病条辨》)本方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生姜改为姜汁冲.功效理气降逆,清热止呃.主治胃热呃逆而胃气不虚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