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食物由胃中经口而出,引起小儿呕吐的原因主要有:脾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蛔虫侵扰或跌仆惊吓等。
【辨证治疗】
1.伤食呕吐
临床表现:吐出物多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
立法:和胃导滞。
主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加减:伴大便秘结,矢气臭秽者,加枳实、大黄、槟榔,以通腑,消积,降逆:呕吐频繁不止者,加生姜汁,和胃降逆止呕。
2.胃热呕吐
临床表现: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唇干面赤,大便气秽或秘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滑数。
立法:精热和胃。
主方:加味温胆汤(《医宗金鉴》),
加减:兼有食滞者,加焦三仙;如时时干哕或反复呕吐,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加花粉,乌梅,知母,以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3.胃寒呕吐
临床表现:病起缓慢,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多为清水痰涎,或不消化残余乳食,不酸不臭,时作时止,面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或腹痛绵绵,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浈、苔白,脉细少力。立法:温中散寒。
主方:丁萸理中汤(《医宗金鉴》)。
加减:如呕吐清水痰诞,腹痛绵绵者,加肉桂、附子,以温阳散寒:如兼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山楂,以健脾开胃。
4.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呕吐酸水,或频频嗳气,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怒多啼,舌质红、苔薄腻。
立法:疏肝理气。
主方:解肝煎(《景岳全书》)。
加减:如兼烦躁,舌红、菩黄者,加服左金丸;如兼便秘者,加郁李仁、生栀子、郁金,解肝郁而通便。
5.惊恐呕吐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暴受惊恐之后,以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为主症。
立法:镇惊止呕。
主方:定吐丸(《医宗金鉴》)。
加减:若有头晕目眩,加菊花、天麻以平肝熄风;惊惕不安者,加磁石、辰砂以宁心安神。
【其它疗法】
1.针灸
针刺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配穴:太冲、内庭。
艾灸主穴:天枢,关元、气海。
2.推拿
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宫,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热吐:清胃,补牌土。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挤揉天突,推下七节骨。
伤食吐: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补脾土,分腹阴阳,揉小天心,摩腹(顺时针方向)。
【文献参考】
1.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于食者,其病总属于胃。(《幼幼果成*取吐证治》)2.若吐自口角出者,此是乳多不能消化,满则溢,此非病也,当服消乳丸。热吐则头额温,或有黄诞,五心热,小便赤少,或唇干而烦渴,多是暑月伤暑,或致此证,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儿服香薷汤、五苓散…((古今医统·幼幼汇集·呕吐门》)3.明竟成报道,用清胃止呕汤(姜竹茹6克,炒陈皮3克,生大黄1.5克,砂仁1克)治疗小儿呕吐。如大便泄泻,舌质红,去大黄,加黄连;腹胀加生麦芽;黄疸加茵陈等。用此方治疗呕吐患儿40例,收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5):223,1983)。
【调护禁忌】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清洁、新鲜,进食宜定时定量,忌食辛辣、生冷和肥腻之品:
2.哺乳不宜过急,以防吞进空气。哺乳后,可抱正小儿身体,轻拍背部,使吸入之空气得以排出。
3.轻症呕吐者,宜少量多次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食物。重症呕吐者,宜暂时禁食。
4.呕吐时让患儿侧卧,以防呕吐物呛入气管。
5.所服药液不宜太热,服药宜缓,采用少量多次服法.
【西医诊断考】
主要见于西医之小儿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胃肠型感冒,再发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胆囊炎等。临床上应特别注意与?腹症性呕吐和中枢性呕吐相鉴别,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