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呕吐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古人论呕吐常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哕。但小儿呕吐很难把三者截然发开,故一般儿科专著多称呕吐。呕吐的病因病机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止,以致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常见证候。很多疾病病变过程中都可以出现。故《东垣十书》指出:“呕属阳明,有声有物;吐属太阳,有物无声,哕属少阳,有声无物。”
【辨证要点】
1.从呕吐趋势与呕吐物以辨寒热:呕吐清水,并多发于饮食过后,移时方吐,趋,,,势稍缓,呕吐物清冷淡白,多为不消化之乳片,食物,为寒吐;呕吐苦水,黄水,食入即吐,随食随吐,趋势较急,呕吐物酸败腐臭,气热喷入,为热吐;频吐清涎,心烦不安,睡中惊惕,腹痛多啼,为惊吐。
2.从呕吐趋势与病因辨虚实:凡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或暴病呕吐,病程较短,为实证,凡由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所致,发病慢缓,或久病呕吐,病程较长,为虚证。
【辨证论治】
1.伤乳食吐
症状:吐出物呈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腹胀不舒,舌苔白而厚腻脉沉滑指纹暗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方药:用保和丸加减。
处方: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藿香、神曲、麦芽,莱菔子,连翘,柿蒂,竹菇,生姜三片。
2.热吐
症状:证见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唇干面赤,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用藿连汤加减。
处方:藿香、川黄连、竹菇、生赭石、生石膏、法半夏、芦根枇杷叶、生姜汁(少许)川厚朴。(夏天因于暑热者加滑石,寒水石,荷蒂。)3.寒吐症状:证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不消化残余乳食,或为清稀痰水,不酸不臭时作时止。面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或腹痛绵绵,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而缓。指纹淡滞。
治法:温中散寒,益脾安胃。
方药:用理中汤加味。
处方:党参,白术,千姜,炙甘草,公丁香柿蒂,代赭石,法半夏,砂仁、川厚朴,枇杷叶。
4.虫动吐
症状:证见腹痛阵作,或突然剧痛,移时痛定呕吐突作,吐出蛔虫,稍得安时,伴吐清水,甚则呕吐苦水,伴有厌食,异食啼哭叫扰,大便不调,舌苔花剥,唇内起白斑点。
治法:和胃安蛔。
方药:用乌梅丸加减。
处方:胡黄连,木香,乌梅,干姜,川椒,黄柏,细辛、川楝子、槟榔、代赭石。
5.惊恐吐
症状:证见:发生于暴受惊恐后。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时夜间发热。
治法:镇惊止吐。
方药:用定吐丸合蝉蜕钩藤汤加减。
处方:蝉衣、钩藤、丁香、全虫、法半夏,茯苓,朱砂(冲),柿蒂,枇杷叶,菊花。
结语:
1.审证求因和胃降逆是治疗呕吐之关键;呕吐一症,可有多种病因,而病变在胃,由于胃气上逆而致,治疗宜审证求因,结合和胃降逆为其关键。
2.要警惕传染病和急腹症所致的呕吐:呕吐剧作,应用一般止吐药所不能止者,应审慎求因,临床上呕吐是某些传染病的先兆症状,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某些外科急腹症也可产生剧烈呕吐,如肠套叠,肠梗阻,胆囊炎,蛔虫窜扰等,需加以注意检查及时发现采取措施,减少病变。
3.深入检查排除脑部或脏腑之重症,呕吐一症也是儿科急重病症的先兆症状,临床上必须注意病孩的神气,若得神者,为轻浅,易于止吐;若失神、疲怠,萎靡者,为病重,并须警惕脑部病变,或脏腑损害之重症,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源,相应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