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且疼痛持续超过5天者,称为产后腹痛,或称儿枕痛,一般持续3~5天自然消失,无需治疗。西医认为产后腹痛多因子宫收缩引起。属正常现象,无需治疗。
【辨证治疗】
1.气血亏损
临床表现:新产后小腹隐痛,喜接,恶露量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课结,舌淡苔薄·脉虚细。
立法:益气补血。
主方:肠宁汤(《博青主女科》)。
加减:小腹痛较甚者:适加香附、台乌,以行气止痛:若血虚兼寒,证见面色清白,腹痛有冷感,得热则舒,手足逆冷,脉细而迟,宜养血温中,可合用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或当归生姜羊肉汤(K金匮要略》)。2.瘀血阻络临床表现: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暗有块。舌质暗,苔薄白滑.脉沉紧或弦紧立法:活血祛瘀。
主方: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加减:如属寒凝血瘀,见小腹冷痛甚或绞痛,得热痛减,脉沉紧或弦紧,加小茴香、吴茱萸,或用香桂散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偏气滞者,胀甚于痛.胸胁满闷,适加台乌、延胡索、枳壳:若兼气虚,见神疲乏力,肢倦,适加北芪、五爪龙;若血瘀日久化热,则见小腹刺痛,得热痛增,恶露量少、色紫,口干,心烦,便艰,舌暗红,脉弦细。治宜清热化瘀.加红花、当归,蒲黄,丹皮;若征情急重,兼烦躁,发热,谵语,脉虚者,可用大承气汤(《伤寒论》)。
【其它疗法】
1.针灸
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穴。虚者补法,或加艾灸。
2.外敷
对虚寒腹痛者,用食盐炒热,嗷腹部,
3.验方
当归、续断、肉桂、川芎、干姜、黄芪,麦冬各40克,芍药60克,吴萸、干地黄各100克,甘草、白芷各30克,大枣20个,酒2公斤。上药共碎细布包,用酒浸于净器中,经一宿*加水1公斤,煮取1.5公斤。每饭前温饮15~20毫升,每日3次。
【文献参考】
1.妇人产后少腹疼痛.甚则结成一块,按之痛剧,是瘀血作痛,瘀。
m未散,结而成团而作痛。多是壮健之妇血有余,而非血不足。似可用破血之药。然血活则瘀自除,血结则瘀作祟,补血之中以行逐擦之法,则气血不耗,而瘀又尽消矣,方用散结定痛汤:当归、川芎、丹皮、益母草、黑荆芥、乳香、山楂、桃仁。(《傅青主女科·产后少腹痛》)2.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实痛也,宜行之散之;若无胀满或喜揉按或喜热熨,或得食稍缓者,皆属虚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剂。(《景岳全书·妇人规》)。
【调护、禁忌】
1.加强计划生育教育,深入卫生宣传。
2.产后注意观察子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
3.产时产后注意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西医诊断参考】
西医学认为在产褥期,由于子宫阵发性收缩而引起的腹痛称产后阵痛,哺乳后明显,子宫收缩时使恶露排出,一般在产后3~4天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