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痹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肌痹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那么肌痹是怎么引起的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肌痹多因脾肾阳虚,寒湿毒客于肌肤腠理,阻過经脉,内传脏腑。寒湿困脾,脾主肌肉,主四肢,以致四肢肌肉困乏,疼痛、无力,肢节屈伸不利。本病与西医的皮肌炎相似。

【辨证治疗】

1.毒热炽盛

临床表现:皮肤紫红肿胀,壮热,肌痛无力,上眼睑浮肿,口苦咽干,重则神昏順躁。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滑数。

立法:清营凉血解毒。

主方:清营汤(《温病条辨》)合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加减:高热不退者,加羚羊粉(冲服)、紫草、大青叶;关节疼痛,加秦艽、灵仙、元胡;皮肤肿胀,加茯苓、泽泻、车前子。

2.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皮损紫黯,形寒肢冷,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疫软,体倦乏力,色素沉着。舌淡胖,菩稍腻,脉沉细。

立法:温阳补肾,健脾益气。

主方: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合肾气丸(《金匮要略》)。

加减·斑疹紫黯,加红花、桃仁、凌冒花;便秘,加枳实、大黄;畏寒肢冷,加桂枝、白芍。

3.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四肢肌肉倦息无力,肌肉瘦痛,下肢浮肿,面色萎黄,纳差食少,腹胀便溏,心悸气短。舌质淡,苔少,脉细弱。

立法:补益心脾。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

加减:腹胀便溏,加白术、茯苓;关节痘痛,加鸡血藤、钩藤、伸筋草、豨莶草;气虚明显,加重黄芪量;下肢浮肿,加车前子、冬瓜皮、木通,泽泻。

【其它疗法】

1.透骨草、桂枝、鸡血藤、红花煎汤熏洗每天1次。适用于肌肉萎缩、关节疼痛、肢端紫绀发凉者。

2.按摩疗法、体针疗法,对恢复肌肉功能有一定作用。

3.急性期过后,可配合成药服用,常用成药有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健脾丸等。

【文献参考】

1.单一君认为,皮肌炎属血瘀气虚之证,系免疫失调所致,采用活血益气方,药用党参、黄芪、生地、红藤、紫草、鸡血藤、白芍加减。共治?例,有效率84%。((中医杂志》(1):42,1985)2.王德馨认为,亚急性或慢性皮肌炎属肾阴虚衰、气滞血瘀,以滋补肾阴,活血化瘀为主,采用六昧地黄汤加减,佐活血化瘀药治疗,药用党参,黄芪、熟地、赤芍、沙参、红花等,治疗20例.19例好转,1例死亡。(《天津医学》(4):224,1981)3.秦万章应用雷公藤口服治疗6例皮肌炎,5例均有不同疗效,表现为皮疹消退、肌无力改善、近端肌肉疼痛消失、肌浆酶降低、24小时尿肌酸恢复正常,其中2例已随访2~3年,未见病情反复。(《上海中医药杂志)(4):27,1981).

【调护、禁忌】

1.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不可过劳,饮食上以流质为主,忌辛辣刺激食品.

2.日晒可使皮疹加重应避免日光照射,活动期应尽量不要外出,外出时戴帽子或撑伞。

3.由于体质虚弱,应注意防止感冒发生,以免加重病情。

【西医诊断参考】

皮肌炎:

是以侵犯皮肤和肌肉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为面颈部紫红斑,上眼睑浮肿,眼周呈淡紫色红斑;肌肉无力、疼痛,开始发生于四肢近端,逐渐可累及全身,并伴运动障碍。大都有全身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肝脾肿大,严重时可累及心肌。实验室检查可见:尿肌酸排出增高、肌酐减少、血清酶升高、肌电图异常。肌肉皮损活检,显示肌纤维变性、结缔组织增生及炎症反应。一般约有30%左右可伴发肿瘤。以成年及老年人为多。也可见于儿童(约20%),多为急性,预后较成人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