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黄褐斑又称肝斑,是发生于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斑片.属于中医学黧黑啜黯范畴。多因肾气不足,肝气郁滞,血瘀颜面;或因脾气不足,气血不能润泽颜面而致。皮肤损害为对称分布于面部的黄褐色班片,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多见于中年妇女。
【辨证治疗】
1.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斑片呈褐色或咖啡色,多在面颊部和上磨上部,平时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月经不调,胸胁胀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立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方:丹栀逍遥散(《古今医统》)。
加减:月经不调,加丹参、益母草;心烦少寐,加夜交藤、远志,香附、郁金。
2.脾虚血瘀
临床表现:面色不润,有淡褐色斑片,色泽灰暗,伴食少纳差,乏力,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立法: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或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加减:肢体困乏,加鸡血藤、苡仁、冬瓜皮;纳差食少,加鸡内金、砂仁、木香。
3.肝肾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灰暗,斑片灰黑,病程日久,腰膝瘦软无力,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
立法:滋补肝肾.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加减:头晕目眩,加栀子、凌霄花、当归、白芍:腰瘦腿痛,如菟丝子、桑寄生,鸡血藤。
【其它疗法】
1.柿叶祛斑霜外涂斑片,
2.冷开水调玉容散,每早晚外涂斑片。
3.验方,用五白膏:白芷、白附子、白及、白薮、白丁香、密陀僧,共研细末,加蛋清或白蜜调膏外涂斑片。
【文献参考】
1.韩堃元用化斑汤治疗黄褐斑,用药有珍珠母、白僵蚕、白菊花、赤白芍、白茯苓、生甘草等,治疗16例,痊愈4例,显效8例,好转4例,多在10天内见效,平均服药34剂。(《临床皮肤科杂志》(4):194,1981)2-王保和用消斑汤治疗黄褐斑,药用炙黄芪、党参、当归、赤芍、炒白术、茯苓、川芎、生地、桃仁、红花、大攻、甘草,对症加减,每日1剂,10剂为一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治疗23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7%。(6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2,1987).
【调护,禁忌】
1.平时应精神愉快,避免忧思、劳伤。
2.避免过久日光照射,外出时戴帽子或撑傘。
3.饮食上应避免酸、辣、上火之品。
【西医诊断参考】
黄褐斑:
是一种多发于面部的色素增生性皮肤病。好发在颧部,也常见于额、鼻和口周围。皮损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斑片,形状、大小不一,分布常对称,可呈蝶翼形。无自觉症状,多见于中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