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褐斑(面部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养生之家导读:皮肤褐斑,即指皮肤出现点状或片状的褐色斑,不高出表皮抚之不碍手之症,皮肤褐斑(面部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皮肤褐斑,即指皮肤出现点状或片状的褐色斑,不高出表皮抚之不碍手之症,本症在《外科正宗》中称“黧黑斑”《医宗金监》称黧黑皮干黯,后世又有黄褐斑,“肝斑“蝴蝶斑”等名称。妇人妊娠期间,面部亦可生褐斑,分娩后多可自行消退,不属病态。

近年来,黄褐斑的发病率较以往明显增高,病情亦趋顽固。现代医学认为多由内分泌失调至皮肤色素代谢失常,致使黑色素细胞发生过度的色素沉着有关,以妊娠月经不调或卵巢,子宫的疾患,或长期服用避孕药,放节育环盆腔炎等为多,也可继发在某些慢性肝病,神经衰弱,慢性肠炎等疾病,此外过度的紫外线照射,盲目地乱用化妆品,也同样可以引起本病。

30.png-sy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该年龄段的妇女由于事业家务繁忙,加之孕育亏耗,多见肝气郁结,肾阴亏虚,肝郁则气滞血淤,肾阴不足则火燥血热,耗津伤血以致血虚血淤,患者临床症见面色晦暗无华,眼周紫黑是血脉淤滞,肌肤失濡的表现。

而黑色属肾,说明黄褐斑与肾虚密切相关。《外科正宗》对此有明确论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医宗金鉴也说:“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故本病主要病理特点为肾水不足,血虚、血淤,气血淤滞于颜色使面部气血失和而发病。

【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型

症状:面部皮肤见浅褐,深褐色点状或片状斑,境界清晰边缘不整,以颜面,周、鼻周多见,伴有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嗳气,纳谷不馨,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消斑。

方药:加味丹栀逍遥散。

处方:丹参30克,牡丹皮15克,炒栀子,蝉蜕,柴胡各10克,当归,白芍,川芎各12克,白术,茯苓各15克,薄荷10克生甘草6克,益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先用药液乘热熏蒸面部1~15分钟,然后将药液内服。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内服或外擦,每日1剂分次饭后温服。30剂为一疗程,经期停服。

连服二个疗程,判定疗程。

2.湿热内蕴型

症状:褐色斑点斑片见于前额颜面,口唇,鼻部,境界不清,自边缘向中心逐渐加深其色,伴身重胸闷,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宣通气机,活血,消斑。

方药: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滑石30克,茵陈20克,石菖蒲15克,黄芩10克,藿香10克,郁金10克,薄荷10克,白豆蔻6克,白蒺藜15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泽兰叶15克,僵蚕15克,白芷10克。

3.阴虚火旺型

症状:褐斑多见于鼻额,面颊部,颧眉、眼眶周围和口周围明显,色淡褐或深褐色呈点状或片状,大小不定。境界清楚,边缘不整,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活血消斑。

方药:补肾活血汤加味。

处方:半枝莲,菟丝子各30克,覆盆子、枸杞子、白术、杜仲各15克,当归10克,丹参,香附各20克,桃仁12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益母草30克,三七粉6克。(吞服)日1剂,水煎服一个月为一疗程,月经停药。

加减:肾阳虚明显者加附子10克,肉桂3克,肾阴虚明显者加知母10克,女贞子30克;肝郁明显者加郁金10克,川楝子30克,血淤明显者重用三七,桃仁,加鳖甲15克,莪术10克。

附验方:七宝美发丹合二至丸加减方(张学文教授北京中医学大学博士生导师)处方:制首乌30克,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桑寄生,生地黄,山楂,丹参各15克,当归,枸杞子,川芎各10克,桂枝克,太子参15克,枣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益母草30克。

日1剂:水煎服一个月为一疗程。主治:黄褐斑,属肝肾阴虚。血虚血淤型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