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古文献中亦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妊而患小腹疼痛,所涉疾病范围甚广+临证务须审慎,特别是对小腹痛疼发病急骤,痛势剧烈,甚或伴有阴道出血,呕恶,晕厥,冷汗淋漓者,更当细为甄别,不可轻率作出妊娠腹痛的诊断,以免贻误病情发生不测。应注意与能引起腹痛的其它妊娠疾病和发生于妊娠期间的内,外科腹痛证候相鉴别。如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卵巢肿物蒂扭转,妊娠合并肠痈等。
【辨证治疗】
1.胞脉血虚
临床表现: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或少寐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而弱。
立法:养血安胎止痛。
主方: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去泽泻,加首乌、桑寄生、炙甘草,加减:若见小腹冷痛,于方中加艾叶,以暖宫止痛。
2.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孕后小腹胁助胀痛。情志不爽,胁肋胀痛,或急躁易怒,菩薄黄,脉弦滑。
立法:舒肝解郁,止痛安胎。
主方:逍遥散((和剂局方》),加苏梗。
加减:若郁而化热者,加栀子、黄芩。
3.胞宫虚寒
临床表现:妊娠小腹冷痛,绵绵不止。形寒肢冷,面色就白,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立法:温阳散寒,暖宮止痛,养血安胎。
主方:胶艾汤(K金匮要略》)。
加减:若阳虚寒凝致痛者,宜酌加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杜仲,温肾助阳,阴寒消散,腹痛自止;若阳虚不达,卫外失固,不慎为风冷所伤,证见恶寒,头痛,脉浮,加防风、苏叶、陈皮、白芷·解表散寒;若火不温土以病食少便溏,配炮姜、白术、砂仁、云苓,温脾除湿。
【文献参考】
1.孕妇腹痛,名为胞阻。须审其痛,或上在心腹之间者,多属食滞作痛;或下在腰腹之间者,多属胎气不安作痛;若在少腹之间者,则必因胞血受寒,或停水尿难作痛也。(《医宗金鉴》)2.某妇孕后,时常腹痛,痛连腰胁,痛时不能食,亦不能寐,此为胎气不调,气血不和,应慎防流产,治宜调气安胎,方用当归18克,白芍、白术各9克,茯苓15克,菖蒲2.4克,香附9克,木香4.5克(后下),甜橙皮9克·素馨花6克,苏梗4.5克,苎麻根9克,桑寄生15克,服后痛*319·
减,照方再服而安。(K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79年2月,第一版).
【调护、禁忌】
1.孕后注意妊娠卫生,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不要过于劳累,慎避虚邪戴风,戒房事,是预防或减少妊娠腹痛发生的重要环节。
2.病后注意适当休息,调情志,节饮食,适寒温,以促进本病早期治愈。
【西医诊断参考】
发生妊娠腹痛,应先排除以下疾病:
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时,可出现一侧卜腹部如撕裂或刀割样剧痛之候。常见阴道不规则流出点滴状深褐色血液或有蜕膜管型排出,甚者有急性贫血及晕厥或休克。腹部检查下腹压痛、反跳痛均为阳性,内出血多时,腹部胀满,叩及移动性浊音等,均非妊娠腹痛所具,而能鉴别之。此外,妇科检賣与血常规或腹腔穿刺等辅助检查,亦有助于两病鉴别。
胎动不安:
妊娠期仅有腰凌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称胎动不安。其虽有腹痛,然常与腰亵并见,且腹痛或有坠胀之感或多伴阴道少量流血则非本病所具,故不难鉴别诊斷之。
堕胎、小产:
胚胎或胎儿离胞自然殒堕,亦以下腹部阵发性剧痛为临床主证之一,其疼痛之程度,以及腰瘦腹坠和必见的阴道流血,与本病无相似之处.
胎盘早剥:
指位置正常的胎盘,在妊娠20周后至胎儿娩出前的任何期间,从子宫壁分离的一种疾病。胎盘早剥一经发生,小腹疼痛常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状若撕裂或胀痛持续难止。腹部检查下腹子宫部位硬,压痛,内出血多时为硬板状,胎儿位置不清,胎心微弱或消失,常伴阴道流血,均与妊娠腹痛诸症大为不同。常有孕腹撞击史,妇科检查,重复测定血小板+纤维蛋白,B超等辅助检查手段亦有助于鉴别诊断。
妊娠合并卵巢肿物蒂扭转:
妊娠合并卵巢肿物蒂扭转,为孕妇突然发生下腹剧烈疼痛的病证之一。其腹痛远较妊娠腹痛为剧,按之痛愈甚,并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可作鉴别参考。
妊娠合并肠痈(妊娠合并阑尾炎):
妊娠合并阑尾炎之腹痛,多由上腹部脐周或弥漫性腹痛转移而局限于下腹,疼痛剧烈且常伴恶心呕吐,发热恶寒,腹部检查腹肌较紧张,局部(多在麦氏点区或稍向外上处)有压痛,反跳痛,血象白细胞增高等均可鉴别。
此外,还应与发生于妊娠期的其它腹部疼痛疾病,如食滞腹泻、痢疾、虫疾、淋证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