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1)常规治疗:予优质低蛋白饮食0.5~0.6g(kg·天),血压偏高者予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并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的失调,控制感染,纠正贫血等。
(2)在上述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肾化浊汤: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丹参15g,川芎15g,当归10g,川石斛20g,大黄10g。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观察治疗12周。
临床疗效
治疗32例中,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
率为93.75%。
治验点评
慢性肾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进展恶化达终末期的表现,当患者肾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时,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一般病程比较长。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是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在临床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实质减少及健存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肾小球通透性改变、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高代谢等因素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肾间质纤维化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多数认为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与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间质细胞活化以及致纤维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的过度表达等因素相关。而近来备受关注的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在多种因素参与下,使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多而降解减少,ECM沉积,纤维化形成。对肾间质纤维化的控制主要在于改善肾脏炎症、控制ECM生成细胞的活化、刺激EC的降解。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至今尚无理想的抗纤维化的西药,而中医药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慢性肾衰竭属于中医学“水肿”、“关格”、“虚劳”等范畴,其病变涉及各个脏腑,病机以脾肾气虚为本,湿浊血瘀为标。治疗应以健脾补肾、活血化浊为法。自拟益肾化浊汤中,黄芪以益气补肾,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丹参、川芎、当归以活血化瘀,川石斛以滋补肾阴,大黄以泻腑通浊。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肾脏免受免疫性损害的作用;川芎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对减轻肾小球病变、抑制肾小球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丹参、当归能改善肾脏血流,抑制细胞增生及减轻变态反应性损害,促进废用肾单位逆转;大黄具有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减轻肾脏受损后的代偿性肥大,抑制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降低肌酐、尿素氮等作用。综观所述,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脾肾、活血化浊之功,以取治愈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