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家导读:尿路感染统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定义为“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少腹拘急,痛引腰腹的病症”。

【概述】

尿路感染统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定义为“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少腹拘急,痛引腰腹的病症”。“热”在本病发生发展中极为重要,或为湿热,或为郁热,或为虚热,总与“热”有关。因于此,《丹溪心法·淋》提出“淋有五,皆属于‘热”的观点,为后人称道。

但是对于本病,我们不得不正视其容易反复发作的特性。因为此特性,致久病而伤正,导致虚实夹杂,治疗时需要祛邪扶正兼顾。这也是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提出来“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的原因。上述两种观点的有机结合也是现今治疗尿路感染的主要中医理论基石,临证不可不思。

24.png-sy

【辨证论治】

1.膀胱湿热型

症见:小便频数,短涩刺痛,点滴而下,急迫灼热,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发热恶寒,口苦呕恶,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多食辛辣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淋证。甚至因湿热炽盛,可灼伤脉络破血妄下,可导致血随尿出;另外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可结成砂石,同时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亦可导致脂液随小便而出。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基本方:丝通草10克,瞿麦15克,萹蓄15克,车前草30克,滑石30克(包),炒山栀10克,制大黄12克,灯芯草10克,甘草6克。

加减:如伴有砂石集聚,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各30克以加强排石消坚,同时配合车前子,冬葵子,留行子加强排石通淋。如伴有尿血滴沥,可加小蓟草,生地黄,生蒲黄,白茅根等加强清热凉血,止血;如伴有尿中如脂如膏,可加用萆薢,菖蒲,黄柏,莲子心,茯苓等清利湿浊;如伴有少腹胀闷疼痛,可加用沉香,陈皮,小茴香利气,当归,白芍,柔肝,甚至可配合青皮,乌药,川楝子,槟榔加强理气止痛之力。

同时,大肠杆菌仍是尿路感染主要的致病菌,按照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诸如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等对此类细菌效果较好,临床亦可参照使用。

2.肝郁气滞型

症见:小便涩痛,淋漓不尽,小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多沉弦。兼虚者可表现为尿时涩滞,小便坠胀,尿有余沥,面色不华,舌质淡,脉虚细无力病机:因情志失和,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郁于下焦,久郁化火,循经下注膀胱。均可导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本病。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实证用沉香散,虚证用补中益气汤。

基本方1(无虚证):沉香5克,橘皮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石葦15克,冬葵子15克,滑石30克(包),王不留行15克,胸闷肋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肝理气;日久气滞血淤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淤。

基本方2(有虚证):生黄茋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滑石30克,车前草30克,黄柏10克,土茯苓30克。

3.脾肾亏虚型

症见: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感小便涩滞,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去;或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或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发则为淋。

治法:健脾补肾,佐以清化湿热。

方药:知母地黄汤加减。

基本方: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山药15克,枣皮10克,牡丹皮12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金樱子30克车前子15克(布包),滑石30克(布包),玉米须15克。

加减:如伴有阴虚火旺,尿血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20克,如神疲乏力明显,气短自汗,加用生黄茋30克,党参15克,生薏仁30克,竹叶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