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曰:酷热之候,俄然大雨时行,院中热气遥入于室,鼻观中并觉有腥气者,此暑之郁毒,最易伤人。须速闭窗牖,毋使得入。雨歇又即洞开.以散室中之热。再如冷水泼地,亦有暑气上腾,勿近之。
《老老恒言》说:天气最热的时候,会有大雨突然出现。这时,院子里就会有热气扑面而来,冲进屋子里。闻起来,这股热气还有土的腥气。这就是所谓的暑气了.也最容易伤人。所以,在下雨之前,应该马上关紧门窗,不让暑气进来。雨停之后,也要打开窗户,散掉屋子里的热气。这时候,用冷水泼在地面上,还会有暑气蒸腾出来,一样不能靠近。
在高温环境下,全身有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慌、大量出汗、口渴、注意力不能集中、四肢发麻、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
这时应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做短暂休息,给病人喝些淡淡的盐开水或绿豆汤;在农村还可就地取材,采一把鲜芝麻叶(中医称为青萋)开水冲泡代茶,也有较好的清暑作用。经过上述处理,多数病人可以痊愈。如果有中暑的先兆,又发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细数等症状,属轻微中暑症。应该及时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用冷毛巾敷头部,以帮助病人降温;还可给病人服用清凉饮料,如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等,尤其是酸梅汤有很好的解渴清暑效果;同时还应让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常备解暑药。如果除上述中暑症状,病人还出现昏厥、痉挛,即严重中暑症,这时千万不要耽搁时间,应该立即送医院抢救。
夏天防暑,民间素来有喝绿豆汤的做法。谚语有说“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霉赛仙方”。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绿豆粥清热解毒的功效。唐朝医家说绿豆:“补益元气,和调五味,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之。”而《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绿豆的:用绿豆煮食,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消暑解渴、调和五脏、安精神、补元气。绿豆性寒味甘,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之功效,是夏季补心安神、清热解毒的佳品。
服食绿豆,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用绿豆熬汤。制绿豆汤时,有时会因煮的时间过久.而使汤色发红发浑,失去了应有的特色风味。这里列举5种熬制绿豆的方法.简单易做,美
味又解暑。
1.将绿豆洗净,倒人锅中,加入开水,开水的用量以没过绿豆2厘米为好,煮开后改用中火。当水分要煮干时(注意防止粘锅),加入大量的开水,盖上锅盖,继续煮20分钟,至绿豆酥烂,汤色碧绿。
2.将绿豆洗净,用沸水浸泡20分钟,捞出后放到锅里,再加人足量的凉水,旺火煮40分钟。
3.将绿豆洗净,放人保温瓶中,倒人开水盖好。等绿豆粒涨大变软,再下锅煮,就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绿豆煮烂。
4.将挑好的绿豆洗净晾干,在铁锅中干炒10分钟左右,然后再煮,绿豆很快就可煮烂。
5.将绿豆洗净,用沸水浸泡10分钟。待冷却后.将绿豆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冷冻4个小时,取出再煮。
除了中暑以外,其他病症也是夏天常见的。痧病多由气候失常与空气秽浊所致。自夏至秋,暑气炎蒸,燥气烁灼,有时淫雨连绵,有时又烈日蒸晒.所酿成的不正之疬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候交接之时,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传染痧病。痧病的种类较多,但总的来说,癖病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有痧点,二是四肢或全身有酸胀感。若病人出现头蒙目眩.胸膈痞闷.四肢麻木,一阵怕冷一阵发热,痧点隐隐难见,痧筋时隐时现,为痧毒缓症.其毒尚在气分肌肉之间,可用刮痧的办法治疗。方法是:先让病人坐正,头向前俯,然后用苎麻或棉纱线(冷开水蘸湿)从病人颈项正中哑门、风府穴,由上向下刮抹,待显出长条形紫黑痧点后,再在脊椎正中从上向下刮抹(如病人肢体瘦弱.可改刮脊椎左右两侧),显出紫黑色痧点为止。还可在胸腹、肘窝等处刮痧。经刮痧治疗后.病人会感觉轻松些.随即再服用藿芥宣痧汤,病情自会痊愈。若病人突然晕眩昏倒,面唇青白.
口噤不语,青筋外露,斑点隐隐,四肢胀痛甚剧,为痧毒急症,其毒已递攻心膂。外治先用刮法.继用刺法.即用三棱针刺十手指尖及曲泽、委中、舌底痧筋各处,挤出紫黑毒血,使痧毒尽泄,人即苏醒;内应服辛窜宣窍、芳香化秽、清热解毒的药物。
夏令的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人造成疰夏。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委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以及日渐消瘦。疰夏主要反映了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消退.所以,减少食量,少吃油腻,减轻胃肠负担.以保证正常生理功能.是预防疰夏的主要办法。已经患了疰夏的人.可以用鲜藿香、佩兰各6克,飞滑石、焦大麦各30克,粉甘草3克煎水代茶,每日1剂;也可以用鲜藿香10克煎水,20分钟后除去藿香,再加适量米煮粥服食。
此外.经常出现倦怠、气短.确属气血双亏的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气药防暑,如生晒参、西洋参、黄芪等。生晒参味甘,性微寒,益气养血生津,主治气血虚怯及老年人气虚感冒,也可用党参代替;黄芪味甘性温,为补气要药,能敛汗固表,补中益气,解除虚热;西洋参益气生津,清热润肺,若无此药.也可用沙参、玉竹代替。一般夏季用参可用水煎服或研末冲服,但不能同时服食萝卜或茶叶。参作为补药使用.剂量不宜过大.
每日服1~1.5克即可,服用1周后,应该停药几天,一般人在整个夏季服用30~45克参就可以了。对肾虚的老年人,酌情服食些平补肾气的药物,如胎盘片、灵芝制剂、八仙长寿丸、金匮肾气丸等.以资助人体元气,补偿炎夏暑热给人带来的损害。
此外,在夏季要抓住治冬病的好时机。许多冬季常发生的疾病或因体质阳虚而发生的病症,可通过在夏天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发病概率。冬病夏治是抓住了夏季阳气最盛、冬季阴盛阳衰的特点。久咳、哮嘴、痹症、泄泻等疾病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好,常用的方法有针灸和进补。
从小暑至立秋的这一段时间,人们俗称为“伏夏”,共计30天。分为一伏、二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中医养生家发现,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而以阳虚阴寒内盛为主的病症,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得到好转。有些病例,甚至可以根除,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冬病夏治.效果最为显著,因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冬病夏治法。
1.敷贴疗法:取炙白芥子、元胡、细辛、甘遂,共研细末,用鲜姜捣汁调成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为5厘米左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双侧肺腧、心腧、膈腧穴位上,再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贴后局部烧灼疼痛,可提前取下;若局部微痒或温热舒适,可多贴几小时。每伏贴1副.隔10天一换,每年用3副。实验证明.连续使用3年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提高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对过敏性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
2.隔姜灸法:先用七星针在火椎、定喘、风门、心腧、肺腧、厥阴腧等穴位上敲出.
再用0.7厘米厚的鲜姜片贴在上述6个穴位上.放上大枣核状的艾炷隔姜燃熏,每穴灸3次.在三伏天中共灸12次。隔姜灸可使温热渗透组织,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湿.再加上伏天气候炎热.腠理疏松.气血畅通,因而容易达到温阳散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