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与冬病夏治

养生之家导读:​冬天寒风刺骨,最常见的病是哮喘、风湿痹痛和冻疮。

这种独特的季节,会加重病情。师父告诉张元素要特别留意。

个医生不能头痛就医头,脚痛就医脚。

他必须透过疾病表象,去看是什么原因加重了疾病。去体会天气变化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去思考什么样的季节容易患上什么病。去感受为何季节变化会有不同的疾病变生,这样你就渐渐地找出治病的方法。

寒风继续呼呼地吹。一些小山沟的水凝结成了冰疙瘩,路上的行人呼出的气都是白的。行人戴着手套,穿着皮靴,还有头围。即使你再注意保暖,还是有人伤寒。

这些日子很多村人都得了冻疮,因为今年特别冷。冷到很多人四肢冰凉,血液循环不好,不能充分把热血发散到肢节去。所以一被严寒冻,手就发僵,容易长冻疮。

个医生应该有时代的眼光,站在节气的高度上去思考疾病,不能仅仅只看一人一身的病。

张元素想,越来越多冻疮的人怎么办?他们手脚冰凉,脉象沉细,特别是脉象细弱无力的人最容易得冻疮。

他们晚上睡觉,睡到大半夜脚还不暖和。

晚上青灯黄卷,张元素攻读《内经》。

学医的秘诀,尽在《内经》《伤寒》。这是师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现在很多人学医学不好,是因为对《内经》《伤寒》重视不够,他们低估了经典的价值。

张元素读到一句话,豁然开朗,这句话就是冬病夏治。

从字面意思看来,冬天的病要到夏天来治,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一个人冬天得病,要熬到夏天去,痛苦了大半年,谁受得了?

张元素就想,应该是冬天寒冷的痹痛、冻疮,应该用温热的药去散寒,就像给病人制造一个夏天的环境一样。

从来都听闻病人冬天长冻疮,没有听闻夏天长冻疮的。

师父曾经告诉张元素说,一个病在什么时候加重,在什么时候减轻,你要特别注意。

比如天冷时加重,天气回暖时减轻,说明这病人要用温暖的药去治疗,像冻疮、哮喘、风湿、痹证。

又比如有一类病,天热的时候加重,天冷的时候减轻,这时就要用清凉的药去治疗。比如一些顽固的失眠、皮肤病,还有狂躁。

张元素开始读《伤寒论》,里面有句话,张仲景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也就是说,一个人手脚凉冷,血脉循环不好,四肢末梢断断续续得到气血供应,这时就容易患冻疮、痹证。所以用温经散寒通脉的当归四逆汤可以治疗。

张仲景没有说这方子可以治冻疮,但是张元素却从中领悟到这方治冻疮效果一定不错。

于是就抓了当归四逆汤七味药,原方原剂量。熬了一大锅汤,让村里患冻疮的病人过来,如果舌淡苔白,脉弱手寒的,都可以喝。

张元素天天熬汤药,没患冻疮的村民们喝了,手脚暖和,晚上睡觉舒服,手脚不凉了。

患冻疮的,喝了几天后,冻疮减轻,最后好了。有些将要患冻疮的,因为提前喝了药预防,冻疮没再犯。

看来中医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关键要你想通里面的医理方药。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主治心法》里写道:冬加肉桂、桂枝。也就是说,冬天因为寒凉加重的疾病,应该用一些肉桂、桂枝等温热的药,制造一个夏天的环境,使寒凉之气散走,身体温热,疾病自消,这就叫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