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谵语”一词,语出《伤寒论》。
《素问·热论》称之为“谵言”。其临床表现为神志昏乱,语无伦次,声音粗壮。一般以实证居多,为热邪内盛,或邪闭心包,扰乱心神所致。《伤寒论》(新辑宋本)210条云,“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成无己在其《注解伤寒论》中说,“谵语由邪气盛而神识昏也,郑声由精气夺而声不全也”。明确指出了“谵语”由邪气盛所致,“郑声”由精气夺乃成,以谵语郑声分虚实。谵语属实证,一般无有疑义,但这只是一般规律,临床上还要“知常达变”,因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每因人体体质的差异,感邪的轻重,治疗的当否等不同,而临床表现各有所异。也就是说,疾病的发展既有其一般规律“常”,也有其特殊情况“变”,在了解“常”的同时,还要知其“变”。
具体的说:谵语属实证是其“常”,但也有少数病人属虚证的是其“变”。那么这种少数情况之“变”又是指何呢?我们仍可从《伤寒论》中寻找其答案。如211条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本条就是言其特殊情况下的虚证谵语。因太阳病固当汗解,但要汗之如法,如医者不遵其法,发汗过多,且又复发其汗,津液大量外泄,阳随液脱,故原文说“亡其阳”。阳亡阴竭,虚阳上浮,心神内乱,表现为妄言谵语,语无伦次,似寐非寐,语声粗亢等虚证谵语之证。故张隐庵在其《伤寒论集注》中说:“夫汗虽阴液,必由阳气蒸发而出,故汗多重汗,则亡其阳,表阳外亡,心气内乱,故谵语”。
《医宗金鉴》也说:“谵语一证,有虚有实”。本证之谵语源于汗多阳亡阴竭,是为大虚之候,也是谵语的特殊情况“变”,与一般阳、热、实证之谵语不同。
在临床上,一般实证谵语的表现是:神志昏乱,狂躁乱语,呼之不醒,必伴有一系列阳热实证。虚证谵语的表现是:昏沉迷糊,似寐非寐,呼之可醒,旋即昏糊,必伴有一系列阳气虚衰的证候。
所以在临证时,既要掌握一般情况下谵语多属实证,又要了解在特殊情况下虚证也可出现谵语。只有知常达变,才能运用灵活,不至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