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称“记脏腑后,兼记数症,不过示人以规矩”。书中共载有方剂33首,是其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相当大一部分使用逐瘀活血法,其以逐瘀或活血命名。其所创立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都有显著的疗效,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其用药也非常考究,证不同,方不同,用药量也不同,配伍方法更不同,并注重祛邪不忘扶正,注重运用黄芪,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药体系。
(一)注重病位,分部用药
王清任的逐瘀系列方剂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按照病位,分部用药,这为后世医家根据不同病位辨证施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膈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膈膜以下”。对瘀血在头面的立通窍活血汤,取老葱、鲜姜、黄酒辛散
升腾,载诸药上达巅顶;瘀在胸中血府的立血府逐瘀汤,以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胸中气机,使清升浊降,各得其所;瘀在肚腹的立膈下逐瘀汤,以香附、乌药疏肝理气,顺气降逆,开胸利膈;瘀在少腹的立少腹逐瘀汤,以当归、川芎配干姜、肉桂,有生化汤之意,并以小茴香为向导,引药下行,直趋下元,温经散寒。对于瘀在肩臂腰腿,兼风湿的立身痛逐瘀汤;瘀在皮外、肤里,兼瘟毒的立通经逐瘀汤;瘀在会厌,兼瘟毒的立会厌逐瘀汤;瘀在津门,兼瘟毒的立解毒活血汤。
王清任在治疗时也根据症状所出现的不同部位分别用药施治。如其根据“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耳聋年久”、“紫印脸”等判定瘀血在头面,治用通窍活血汤,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配伍麝香、老葱、鲜姜、黄酒等辛散走窜之品,使诸活血药向上、向外走窜分布,使之与病情、病位更加相符。根据“胸痛”、“胸不任物”、“心跳心慌”等判定为瘀血在胸中血府,治用血府逐瘀汤,以大量活血化瘀药配伍行气解郁之柴胡、桔梗、枳壳,柴胡、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且柴胡与桔梗为伍,载药上行,可引诸药直达胸中“血府”。根据胁下“积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等判定为瘀血在膈下,治用膈下逐瘀汤,以诸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伍理气止痛之香附、乌药、枳壳、延胡索,方中乌药疏散凝滞,偏走胸腹,可引诸药直趋膈下肚腹。
(二)注重补气,重用黄芪
补气活血法是王清任对气血理论突出的贡献。他特别重视元气在瘀血证治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元气之虚是血停留为瘀之本,因此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关键是大补其气,而后方“能使周身之气通而无滞,血活而不瘀”,但“若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因此,在大补其气的同时应配伍活血之药,补气以治其本,活血以治其标,而达“通开血道”,“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之目的。其组方用药重补轻活、少补多活,主张用大剂量的黄芪、党参等补气药配伍活血化瘀药,使元气足,瘀血散,开创补气活血法之先河。
《医林改错》中以黄芪命名或为君药的方剂多达11首。黄芪之用,独创一格。如“人斗殴破伤,流血过多,气散血亡,渐至抽风,古人立名日破伤风…若明白气散血亡之义,即用黄芪半斤,党参四两,大补其气”。重用黄芪以补气固摄;若“素常虚弱,用力太早,及胎儿欲出已无力,令儿停住,产户干涩,产亦艰难。”则用古开骨散,以四两黄芪大补元气,鼓动胎体顺利下行。
他认为半身不遂是“亏损五成元气之病”,“正气亏虚,气血瘀阻”。此看法虽有失偏颇,但也有独到的见解,抓住了气虚血瘀型偏瘫的关键。他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方中重用黄芪四两,扶正益元,使气能行血;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则最多用两钱。通过大补元气,使元气充足,气能行血,以达到通利血脉的作用。补气为主,活血居次,标本同治。这种配伍方法为后世医家治疗中风开拓了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清任注重补气,但又反对妄用补气,认为“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血瘀气更不能外达于皮肤”。所以“七八天痘疮作痒”,他主张“用补气破血之剂,通开血道”,创助阳止痒汤,以黄芪补气扶正,托毒外出,鼓舞正气向外透达,同时配伍诸活血之品,助正气顺利外达,以解“作痒不止”。
(三)注重剂量
王清任用药不拘一格,不仅灵活,而且具有独创性。他所创制的方剂,注重药的药味、分量,常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不同的药量,有时同一种中药剂量变化很大,甚至在同一首方剂中,药物剂量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或服药付数与平常不同。此外,他还提出小儿年龄不同,采用的药量也不同,或服药付数不同。
他非常注重药物剂量变化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明确指出:“古人原有没竭散,始而用之,有效有不效,继而加倍用之,胎衣立下。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在《医林改错》一书中,黄芪的剂量大则八两,小则八钱。同一首方中,药物剂量的比例变化也很大,如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4两为君,而其他六种活血药每味仅用一至二钱,总量仅有7.5钱,黄芪用量是其他活血药总量的五倍多。而在治疗产后抽风的黄芪桃红汤中补气药黄芪的用量是八两,活血药桃仁和红花的用量分别是三钱和二钱。这种明显的剂量差别充分体现了王清任重视元气、注重补气活血的学术思想。
他对方中每一味药物的剂量都高度重视,如通窍活血汤中的“药引”黄酒,他明确强调:“方内黄酒,各处分量不同,宁可多二两,不可少。”对于病情严重者,可加服数。如黄芪甘草汤“病重一日两服”。对于小儿,因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的药量,或不同服药付数。如通经逐瘀汤“指四五岁而言。若一二岁,分量可减半;若八九岁,分量可加一半。”可保立苏汤“此方分量,指四岁小儿而言。若两岁,分量可以减半。若一岁,分量可用三
分之一,若两三个月,分量可用四分之一。”通窍活血汤“大人一连三晚吃三付,隔一日再吃三付。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一付,两三岁小儿,三晚吃一付。”
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不能因为症状的消除而停药,要看其中的虚实,仍需巩固治疗。如可保立苏汤“余治此症,一日之间,常有用两付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药,必多服数服,气足方妥”。补阳还五汤“若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
(四)善用药对
《医林改错》中王清任善于并喜于使用药对,使药方更有效于疾病的治疗。全书使用了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黄芪-党参、黄芪-防风等药对,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最受推崇。
《医林改错》23首活血化瘀方剂中,共使用了17种活血化瘀药。这些药物,按照使用频率依次排列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没药、五灵脂、穿山甲、大黄、牛膝、血竭、丹皮、延胡索、蒲黄、乳香、土鳖虫。17种药共使用79次,而桃仁、红花两味共使用25次,占活血化瘀药总使用次数的31.6%。桃仁-红花则出现在足卫和荣汤、助阳止痒汤、会厌逐瘀汤、急救回阳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黄芪桃红汤等12方中。当归-川芎出现在少腹逐瘀汤、止泻凋中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身痛逐瘀汤等6方中。
(五)选用“药引”,增强疗效
王清任是一位善于选择和使用“药引”的医家,选择不同的引经药,精心配伍,使药物直达血瘀病所。如在通窍活血汤、蜜葱猪胆汤、抽葫芦酒、小茴香酒及刺猬皮散等诸方中,他都以黄酒为“药引”煎服、冲服或调服,目的在于通过黄酒滑利走窜,温通血脉之性,强化方中其他活血化瘀药的作用。除黄酒外,王清任还选用其他不同的药物作为“药引”,如在加味止痛没药散中,选用清茶作“药引”调服;在龙马自来丹中,选用盐水或红糖水作“药引”调服,均能起到增强方剂整体治疗效果的目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