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辨治特点
(一)关于痛证的辨治
王清任善于运用活血化瘀诸法辨冶各种痛证,如治“眼疼白珠红”,俗称暴发火眼,先用通窍活血汤,后服加味止痛没药散;治疗“头痛”,则强调辨明“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时,属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于“胸痛”,根据其疼痛性质、部位和病因不同,强调辨证论治,分别为“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木香、郁金)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在伤寒,用瓜蒌、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者,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而少腹积块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经水不调并少腹疼痛,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对痹证引起的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用身痛逐瘀汤治疗。对老年人小便玉茎痛如刀割,无论年月深久,用黄芪甘草汤治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者,则用玉龙膏贴治。
(二)关于中风的辨治
关于中风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王清任认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并据此独创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治疗中风。此方历经150多年临床验证,确有
良好疗效,堪称其对中风辨治经验的精华。他在说明该方临床应用时,还实事求是的指出:“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另外,王清任还明确地指出了“半身不遂兼口眼歪斜”与“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单纯性颜面神经瘫)的不同。前者病因是“半脸无气”,后者为“盛壮之人,受风邪阻滞经络之证”,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多较轻,起病突然。前者治宜“半身不遂方”(即补阳还五汤),后者则用“通经络散风之剂”,可“一药而愈”。显示了他对“口眼歪斜”辨证分析,审因论治的经验心得。
(三)关于瘫痿的辨治
前代医家多认为瘫痿是由于“足阳明胃经湿热上蒸于肺,肺热叶焦,皮毛憔悴”所致,王清任则认为瘫痿的病因既有“痹症疼痛日久,能令腿瘫”者,又有因元气亏虚,“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若忽然归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者。两者的区别在于,痹症日久所致者“瘫后仍然腿疼”,而气亏瘫痿“是忽然两腿不动,始终无疼痛之苦。”痹证多实,痿证多虚,不能虚实混淆。在治疗原则上认为,以清凉攻下之药,治湿热腿疼痹证则可,治痿证则不相宜。”主张用补气活血法进行治疗。
(四)关于痹证的辨治
关于痹证,历代医家多从风、寒、湿、热诸因素入手,以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滋阴、养血等方法治疗。王清任对久治不愈之痹证,应用以上诸法无效的,提出了“痹证有瘀血说”,认为痹证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有瘀血阻滞经络。故用祛风除湿药配伍活血化瘀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五)关于痫症的辨治
王清任认为癫痫发作的病机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于脑”,“脑无灵机之气”而致。在治疗上创用龙马自来丹(马钱子、地龙)与黄芪赤风汤配合应用:“每晚先服黄芪赤风汤一付,临卧服丸药一付,吃一月后,不必服汤药,净吃丸药,久而自愈。愈后将丸药再吃一二年,可保除根。”指出应用补气活血法治疗癫痫,并倡导汤药和丸剂相间服用,急性发作用汤药或配合丸药治疗,平素无发作时则用丸药治疗。同时,他还强调本病需要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保证疗效。
(六)关于小儿抽风的辨治
对于抽风一证,前代医家多以风立论,并将“由伤寒、瘟病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而抽”之证,命名为“慢惊风”。王清任认为此说“不但文义不通,亦未细察病源”。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他提出了大补元气、温养脾肾的治法,对小儿气虚抽风证有肯定的疗效。
(七)关于痘证的辨治
明清以前的医家多认为天花的病因是胎毒。王清任根据天花流行时,“非止一人出花,少则一方,多则数省”的情况提出,“胞胎内血中之浊气,降生后仍藏荣血之中。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而达于血管,将血中浊气逐自皮肤而出。色红似花,故名天花。”肯定了天花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正确地阐明了天花的病因,也指出了治疗途径。
(八)关于瘟毒吐泻转筋的辨治
瘟毒吐泻一证,以剧烈吐泻、心腹绞痛为特征,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王清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该证的发生是由感染瘟毒邪气所致,“瘟毒自鼻入气管,由气管达于血管,将气血凝结,壅塞津门,水不得出,故上吐下泻”,因此,治疗上要“活其血,解其毒”。
(九)关于气虚的辨治
王清任认为凡那些符合气虚病机的病证,比如中风半身不遂、癫痫、气厥和儿童抽风等,其相关症候及其前兆症候均可按气虚辨证。他指出,“正气虚,当与半身不遂门四十种气虚之症、小儿抽风门二十种气虚之症,互相参考。”这些症候包括:中风前兆,如偶尔一阵头晕、头无故一阵发沉、耳内无故一阵蝉鸣、下眼皮常跳动、一只眼渐渐小、无故一阵眼睛发直、眼前常见旋风、常向鼻中攒冷气、上唇一阵跳动、上下嘴唇相凑发紧、睡卧口流涎沫、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无故一阵气喘、一手常震颤、两手常震颤、无名指每日有一时屈而不能伸、手大指无故自动、胳膊无故发麻、腿无故发麻、肌肉无故跳动、手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脚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两腿膝缝出冷气、脚孤拐骨一阵发软向外棱倒、腿无故抽筋、脚指无故抽筋、行走两腿如拌蒜、心口一阵气堵、心口一阵发空气不接、心口一阵发慌、头项无故一阵发直、睡卧自觉身子沉等,以及抽风前兆,如顶
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咽喉痰声、头低不抬、口噤无声、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急气促、面色清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绿色、腹内空鸣、下泄上嗽、肌肉跳动等。(十)关于瘀血的辨治
瘀血的表现多种多样,王清任关于瘀血证候的描述大多十分简单,如“眼疼白珠红”、头痛、胸痛、肚腹疼痛、痹痛、少腹积块疼痛等;肚大坚硬成块、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少腹积块等;紫斑风、青记脸、牙床紫等皮肤黏膜青紫;以及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无故爱生气、癫狂及夜睡梦多或夜不能睡等神志的改变都属于瘀血。但对“血府血瘀”的辨证描述却很详细。其发热的特点有“午后潮热,至晚尤甚者;有“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者;有“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或“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等规律。
此外,王清任认为“久病人络为血瘀”,因此对于年久日深,病程迁延的病症,如妇人干劳、男子劳病、小儿疳病、耳聋年久、久泻百方不效者等,也多以血瘀论治;“怪症多血瘀”,因此对于疑难怪病,如“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食从胸后下”、“交接病”、“闻出臭气”、“自古无良方者”多责之血瘀,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