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滞是小儿内伤饮食,导致饮食停聚中焦,引起积而不化,气滞不行的一种肠胃疾病。临床以不思饮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吞酸,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因暑湿当令,困遏脾胃,发病率较高。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为多见。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人工喂养及久病或病后失调者,更易罹患。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因积久不化,迁延失治,脾胃受损,气血化生不足,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弱,而转化为疳证。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乳食是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的最常见因素。小儿脾常不足,各种病因均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受纳功能,导致积滞的发生。积滞病在脾胃,基本病理改变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医案一
崔某,男,1岁。
1971年3月5日初诊:纳呆、腹胀2天,口臭,打饱嗝,时有吐奶,烦躁不能入睡,大便2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见沉滑,指纹沉滞。
处方:烂积片(中成药,功能消导通便,主治积滞、便溏)2片,分2次温开水化服。
二诊:翌日大便畅下,量多而臭,腹胀明显减轻,略有食思。停服烂积片,改服增食丹,每日3次,每次1片,温开水化服。连服3日而愈。
增食丹为何世英验方。组成:焦神曲9克,焦山楂15.6克,云茯苓9克,清半夏6克,陈皮9克,连翘6克,莱菔子6克,焦麦芽6克,焦谷芽6克,炒枳壳6克,厚朴6克,砂仁3克,焦鸡内金9克,焦槟榔9克。
按语:本例腹胀、口臭、打嗝、吐奶、便秘等症状,均属积滞证象,极宜消导化积,通便去滞。本例服烂积片后,翌日大便畅下,量多而臭。积滞清,病因除,才防止了腹泻。(《何世英儿科医案》)。
医案二
何某,男,6个月。
近3日来吐乳频频,味无腥酸,形体消瘦,两目凹陷,腹胀肠鸣,小便黄少,指纹红紫,苔色薄白。证属乳滞停中,气机不畅,阳明通降失司,以致腹胀脘满而吐乳。
治以消导宿乳,佐以调中。
处方: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制香附10克,陈皮3克,砂仁1.5克,枳壳5克,生甘草3克,莱子3克,大腹皮5克。
按语:乳滞又名“乳积”,是由乳哺无度,不能消化所致,或过食生冷之物,脾胃不能运化,停滞中脘,以致呕吐乳片,便秘或下利酸臭等症。故治以导滞和中为主。同时还应注意饮食调节,喂食要定时定量,食物品种要适宜,不要过于偏重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喂养方法不要改变太多、太勤。(《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
医案三
张某,女,5岁。
初诊:近日饮食过度,胸膨腹胀,脘闷嗳饱,纳食呆钝,夜卧不安,手心作热,口干唇焦,大便溏垢不爽,小便短少而浑,苔色黄腻,脉来弦滑。证属积滞内停,湿热蕴郁,宣化失司,气机不利,故腹胀纳呆;中土受困,脾不布津,故唇焦口渴。治当清利消导。宗以枳实导滞法加减。
处方:枳实5克,槟榔5克,黄芩5克,黄连1.5克,猪苓6克,茯苓6克,炒白术5克,泽泻5克,青皮3克,陈皮3克,炒厚朴2克,焦神曲10克,灯心草3尺,法半夏5克。
另:太极丸4粒,早、晚各1粒。
二诊:药后腹胀已宽,纳食较甘,大便解出亦畅,小溲尚感黄浑,唇口仍然焦黄,口渴欲饮,苔腻已退,脉象微滑。湿热滞尚未尽化,再拟原方增易。
处方:枳实5克,炒白术6克,木香3克,砂仁1.5克(研),青皮3克,陈皮3克,黄连1.5克,黄芩5克,猪苓6克,茯苓6克,六一散10克(包),栀子3克,焦山楂12克,焦神曲12克,焦麦芽12克。
按语: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脾胃受损,宿食停聚,积而不化,而成本案之食积。食积日久化热,以致本案患儿症见手心作热、大便溏垢不爽、小便短少而浑等湿热蕴郁之象。故治疗上以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为法。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取其消下与清利并用,使湿热之邪随二便而解,食积得以消导。(《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
医案四
李某,男,1岁7个月。
1980年5月26日初诊:患儿近半个月以来,食欲明显下降。平素纳食即较同龄小儿少,爱吃甜食,不吃菜蔬,常腹胀,喜俯卧。2天前患感冒,现仍流涕,咳嗽。面色不黄,口角流涎,大便偏干,舌红,苔白,咽微红,扁桃体不大。此由饮食不节所引起的积滞之症,应以消食导滞为法。因有外感未除,不便用补,故先解其表,佐以和里。方投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藿香9克,紫苏梗9克,白茯苓9克,大腹皮6克,泽泻6克,桔梗6克,焦山楂6克,焦神曲6克,焦麦芽6克,莱菔子6克,连翘9克,陈皮6克,枇杷叶9克,生甘草3克。
二诊:服上药4剂,症有减轻,纳食见增,大便已不干,腹胀亦轻。唯近日汗多,略显烦躁,舌苔剥脱。此脾胃虚弱,食积为患。服前药,表证虽解,里气未和,内热尚存,但以虚多于实。故治以扶脾和胃,佐以清轻之品,仍属表里兼顾。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味。
处方:太子参9克,白术6克,白茯苓9克,生麦芽9克,鸡内金6克,泽泻6克,藿香9克,粉葛根6克,炒白扁豆9克,木香6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
服上药4剂,面色较润,汗、涎皆减,烦躁亦除。原方增损,继服4剂,以调理善后。
按语:此属饮食不节,食满为患,脾胃受损,表里不和。王伯岳治宗先表后里,表里兼顾之原则,先投藿香正气散,次用七味白术散,故使食滞得消,表邪得除,里气得和,脾胃自健而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伯岳》)。
医案五
郑某,女,7个月。
发热2日,体温38℃左右,手、足心甚热,时有汗出,啼哭烦躁,大便泻绿色沫,每日6~7次,乳食如常,舌苔白,指纹色紫达于风关之上,脉滑数。辨证立法:大便泻绿沫,为内蓄郁热;发热有汗,为外感风邪;手足心热,是属消化不良;啼哭烦躁,腹痛不适之故。拟清热解表兼助消化为治。
处方:干芦根5克,酒黄芩3克,赤芍3克,干白茅根5克,酒黄连1.5克,赤茯苓5克,煨葛根3克,蝉蜕3克,苍术炭3克,川厚朴1.5克,炒建曲3克,炒香豉5克,白通草1.5克,赤小豆6克,炙甘草梢1.5克。
按语:乳儿胃肠力弱,喂乳不当即现停滞;食积化热,易感寒。俗谓“停食著凉”,即此类病。热泻用葛根黄连黄芩汤最宜。本方服2剂,其父来云:热退泻止,是否尚需服药。施今墨嘱云:病已痊愈可不必服药,今后注意饮食调养为要。(《施今墨临床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