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积滞,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所形成的一种慢性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肚腹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消化不良,轻度营养不良症等。
【辨证治疗】
1.乳食内停
临床表现:不思乳食,烦躁多啼,夜卧不安,或见呕吐酸馊乳食,腹满胀痛拒按,大便酸臭+或兼发低热,舌苔厚腻,脉滑数,指纹紫滯.是为乳食积滞之实证。
立法:导滞和中。
主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加减:乳积为主,去莱菔子、连翘、半夏,加砂仁、内金、香附,消乳导:457。
滞:以食积为主,原方加枳实,消食导滞;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加大黄,以政下积滯,中病即止。
2.脾虚夹积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困倦无力,不思乳食,食则胀满,腹痛喜按,大便溏薄酸臭,唇舌色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数,指纹青淡。
立法:健脾助运。
主方:健脾丸(《医方集解》)。
加减:呕吐,加半夏、丁香、生姜,温胃散寒止呕;寒凝腹痛,加木香、干姜、白芍,以缓解止痛;大便溏薄,小便少,加炒薏苡仁、茯苓,健睥利湿。
【其它疗法】
1.单方验方
(1)消积散:黑白丑、鸡内金(炒)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服1.6克,每日服2次。用于小儿积滞,面黄肌瘦,腹大,大便臭秽。
(2)神曲、麦芽、山楂各6克,加槟榔3克,水煎,日服3次。
2.体针
(1)取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牌俞、胃俞等穴。手法宜补泻并用。
(2)针刺四缝穴。
3.捏脊
自长强穴起,握到大椎穴,反复3~5次,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4.敷贴磨积散:桃仁、杏仁、山栀子各等份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每次用药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拌成糊状,干湿适宜。敷双侧内关穴,用纱布包扎,不宜太紧。24小时解去,每数天可用1次。用于小儿积滞,面黄形瘦,煩躁易怒,好哭时有低热,日轻夜重等。
【文献参考】
1.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小儿药证直诀·食不消》)2..伤之轻者,损谷则愈矣;损之不减,则用胃苓汤以调之;调之不减,则用保和丸以导之;导之不去,则攻下之…。若积困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法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幼幼集成·伤食证治》)3.梁宗翰治疗小儿积滞:①病初宜消,并佐以芳宣苦降,常用药: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莱菔子、藿香、佩兰、草蔻、黄连、莲心等。积重加内金,热盛加黄芩,口渴加花粉,便燥加川军。②久病当和,并平调阴阳。滞热伤阴者·宜消食清热而益脾阴,药用谷稻芽、莲子心、黄连、石斛、麦芽、花粉等;湿滞困阳者,宜化滯行湿而扶脾阳,药用谷稻芽、茯苓、白术,党参、肉果、灶心土等。湿热充斥,以化滯为先,药用焦三仙、莱藤子,鸡内金、谷稻芽等,再视湿热所致不同病患而分别用药。(《辽宁中医杂志》(2):14,1986)4.孙兴大以外治法治疗小儿积滞,用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共研拌匀,置脐中外盖塑料纸或油纸,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外敷1~2天即获效,3~5天可痊愈。(《湖北中医杂志》(1):19.1985)5.俞美玉等报道,802例小儿食带纳呆,以消食助运糖浆(焦山楂、谷麦芽各45克,鸡内金、枳壳各30克,生甘草15克,浓煎成200毫升,加糖40%制成)。按不同年龄每次予5~20毫升,显效536例.好转257例,无效9例。(《上海中医药杂志》(3):17,1990)。
【调护、禁忌】
1.钛食调节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所谓“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食物选择要既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
2.随着小儿年龄及生长发育的需要,添加辅食要由一种至多种,由少量到多量+使婴儿逐步适应。断乳前后,应逐渐增加各种辅食。3.积滞小儿在治疗过程中,要.忌生冷油腻,预防感冒,大便要保持通畅。
【西医诊断参考】
积滯一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功能紊乱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疾病,主要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胀、腹痛等,以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为主。少数可见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消化功能紊乱若不及时治疗,可致营养不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