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黄色素在脾切除术后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与方法、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静脉血栓少儿时期发生的多为原发性, 成人则多为继发性。那么,红花黄色素在脾切除术后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与方法、经验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方术内容】

人选病例共36例, 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15例, ChilD B级21例。均为择期手术,气管插管全麻下取左侧腹直肌切口,术式均选择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治疗第2天开始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4天。

【临床疗效】

患者手术后血小板均逐渐上升,2周后趋于平稳;术后3天后,两组间的血小板计数差异具有明显差别。手术前1周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23±1.76)秒;术后14天延长(2.25±1.51)秒。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随访17例)。

【治验点评】

PVT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少儿时期发生的多为原发性, 成人则多为继发性。继发性的原因主要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腔内感染、腹部手术或创伤以及门静脉癌栓等。其常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高血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有关。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脾内滞留血小板增加;血小板破坏增加;脾脏产生抑制血小板生成的循环因子,血小板生成受阻。当脾切除后,上述三种原因消除,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增加,血栓形成概率加大。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较差,术后过早地使用抗凝剂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在断流术后给予阿司匹林祛聚治疗可加重胃黏膜损害,严重者可诱发胃黏膜出血,故术后尽量不应用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红花黄色素(SY)是从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红花中提取而来,为多种水溶性查耳酮成分的混合物,被认为是红花中的主要有效成分。SY又可进一步分离为SYA、SYB、SYC, 其中羟基SYA被认为是SY中含量最高的黄酮成分, 也是红花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金鸣等研究发现SY在离体条件下能抑制不同浓度的血小板激活因子与洗涤的家兔血小板、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膜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并且都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邓鹏等研究认为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可能是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而非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对PVT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给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患者术后第2天应用SY14天,观察到从术后第3天血小板上升趋势明显较对照组弱,凝血酶原时间两组虽无明显降低,但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SY在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预防PVT有良好的疗效,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