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与方法、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学的脉痹、肿胀、血瘀流注等范畴。那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与方法、经验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方术内容】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一经诊断明确,立即给予对症治疗。①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2次/天。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1次/天。以上治疗疗程为7天。②继以华法林口服,应用华法林最初的4~5天与肝素重叠使用,首次剂量5mg,以后每日剂量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 R) 调节, 使IN R达到2.0~3.0, 即可停用肝素, 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用药期间监测PT、APTT、IN R,2次/周;近期内不行理疗、热敷、按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升高致血栓脱落;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除上述治疗外,再予疏血通注射液6ml,用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每天1次,静脉滴注,疗程为15天。临床疗效治疗15天后,治疗30例中,痊愈18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90.0%。

【治验点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学的脉痹、肿胀、血瘀流注等范畴。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明确命名为“股肿”。多因气血失调,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或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经脉,使血行瘀滞、痹阻不通所致。如唐代孙思邈著《千金备急要方》记载:“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也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这与产后发生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非常相似。以上记载说明中医学早已认识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表现。这对后世临床治疗和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人工髓、膝关节置换术往往与上述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如果不使用任何预防措施, DVT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约40%~60%, 近端DVT为15%~25%, 致命性肺栓塞为0.5%~2%。致命性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近端DVT与肺栓塞有很强的关联性。远端天VT如果继续向近端发展,可能会进一步造成肺栓塞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疏血通注射液由动物类中药水蛭和地龙提取而成,有效成分为水蛭素和蚓激酶。组方特点中医认为,水蛭味咸、性平,破血逐瘀通络,用于症瘕痞块、血瘀经闭等;地龙味咸、性寒,活血化瘀通络。现代药理认为疏血通能降低血小板、红细胞的聚集性及黏滞性,加快血流速度,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量,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消除血管内类脂质和纤维蛋白沉积,使动脉硬化得以改善,有促进溶栓的作用。其可通过促纤溶、抗凝作用,促进血栓溶解使血管再通而恢复血液灌注,并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可显著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粘度、还原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使细胞均匀地分布在血浆中。有利于血浆在血管中流动,有利于防止血栓的再发生。经过临床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明显,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