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愉快才能使志生,而要精神愉快,首先必须遇事戒怒。“怒”
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其次,还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保持精神愉快的第三点,是要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第四,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不过分追求名利和享受。第五,要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以充实自己的生活。第六,要培养幽默风趣感,因为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而笑是人的健康妙药。
总之,春季养生体现在精神方面,就要使志生,即保持精神愉快,这点必须注意。
饮食调养
春天,中医养生在饮食调养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春季饮食宜温补阳气。
中医养生学提出“春夏养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里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除了蓼、蒿等野菜现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
第二,春季饮食调养宜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食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大大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在春天,人们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旺;而甜味的食品入脾,能补益脾气,故要多吃一点儿。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第三,春天饮食调养要多吃蔬菜。
因为人们经过冬季之后,较普遍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严重不足的情况,如春季常见人们发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现象,这些都是因为新鲜蔬菜吃得少所造成营养失调有关。因此,春季到来,人们一定要多吃点新鲜蔬菜,可供选择的蔬菜有:菠菜,荠菜,莴苣,芹菜、油菜、香椿芽等。
起居保健
中医学认为,春天应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思是春天人们应当晚一些睡,早点起,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起床后头发宜蓬松、形体要舒展,在庭院里信步漫行,这样就能达到使思想意识、灵感生发不息。在着装上,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春捂秋冻”,其中,所谓“春捂”是指在春天,特别是初春时节,在衣着上要注意“捂”。捂,即捂盖的意思,之所以要捂,其原因是每年3~5月这段春光明媚的季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是气温变化还很大,尤其是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还相当大,因此,穿着宜暖和,以温养阳气.
2.夏季养生
夏季精神养生,中医认为,应该是“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上要外向,要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中医学认为夏季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
那么,又怎样使精神饱满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人是要有思想和理想抱负的,一个人有了奋斗目标,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和积极的情感。其次,时时对自己的性格进行陶冶,要经常注意检查自己的情绪,如存在急躁、焦虑、忧郁、愤怒、狭隘等情绪时,一定要设法不使之再现,这就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介绍了圣人养生之道,一是“无恚嗔之心”,二是“无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为务”。因此,有计划地进行修身养性之道,用豁达、微笑对待不称心的人和事是人们应具备的涵养。
以上这两点,是维持精神饱满的有效方法,也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夏天必须重视饮食调养,这是因为人在炎热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人体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他疾病。
所以,夏天的饮食调养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是:1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为好。
2要补充维生素。在新鲜蔬菜及夏熟水果中,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含维生素C尤为丰富,维生素B族在粮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含量较多,夏季人们可适当补充这些食物,也可适当口服些酵母片。
3要补充水和无机盐。汗液中除含钠、钾外,还含有钙、镁、铁、铜、锌,以及硫、磷、锰、铬等,若不及时补充,同样能引起机体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影响耐热能力,极易诱发中暑。所以,夏天一定不要忘了补充水和无机盐。
夏季饮食调养,除了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外,还必须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乌梅、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
夏季饮食调养,除了要着眼于清热消暑外,还要注意不要损伤了脾肺之气,夏天尽管天气热,但人们不可食寒凉的食物、苦味的食物太多,一定要吃点辛味的食物。此外,夏天一定要少吃太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夏季作息,一般来说,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黄帝内经》里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在夏季人们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夏季由于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所以在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时,可能有疲劳之感,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午睡之后,疲劳消除,可更好地适应午后的工作和劳动。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一小时以内。
另外,夏天睡眠时不可让电扇直吹,最好关掉电扇,夜里不宜在屋子外面睡觉,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严重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睡觉前也不要乘凉太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水亭中、树阴下、过道中、凉台上乘凉.
秋季养生
中医学依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明确指出了秋天精神调养的具体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意思是说,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特点,在精神上养生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秋天精神调养的原则,即要做到清静养神,而要达到这一点,办法是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那么,怎样保持心境的宁静呢?中医养生讲究要“恬淡虚无”,也就是要保持思想清静。私心、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故中医提倡“志困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因为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则减轻了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秋季,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蜂蜜、龟肉、鸭蛋、橄榄等。
上述食物与药膳若能在气候干燥的秋季经常吃一点儿,就能够有效地防止燥邪对人的侵袭。
另外,秋季饮食要“少辛增酸”。
所谓少辛,就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的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柚子、柠檬等。
起居保健起居方面的养生保健在秋天显得特别重要,主要是因为秋天的气候变化太大,早秋以热、湿为主;中秋前后较长一段时间又以燥为主;而到了深秋、晚秋,却又以凉、寒为主。因此,人们在睡眠、穿衣、护肤、居住等起居的各个方面,都要提高警惕,注意养生。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春捂秋冻”,同注重“春捂”一样,古今养生同样十分强调“秋冻”这一秋天养生方法。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当然“秋冻”还要因天气变化而异。若是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一定要多加衣服。
在睡眠方面,《黄帝内经》里提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一点儿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要早一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