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敦穴常用配伍及穴性相关文献辑录

养生之家导读:大敦穴可治肝失疏泄、气血失调之崩漏、月经不调、经闭、阴挺、疝气、阴缩、阴部肿痛、尿血、癃闭、淋证诸病症。下面介绍大敦穴常用配伍及穴性相关文献辑录。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类属】属足厥阴肝经,为该经井穴。

【穴性】醒脑开窍,理气调血。

【主治病证】

1.邪气闭窍之中风昏厥、癫狂、痫证诸症。

2.肝失疏泄、气血失调之崩漏、月经不调、经闭、阴挺、疝气、阴缩、阴部肿痛、尿血、癃闭、淋证诸病症。

【大敦穴常用配伍】

1.配水沟、百会、中冲,针刺泻法,中冲点刺出血,开窍醒神,治疗邪气闭窍之昏厥、中暑等。

2.配百会、膻中、神门、丰隆、三阴交,针刺泻法,化痰开窍、安神定志,治疗痰浊上蒙之癫痫。

3.配膈俞、血海、地机、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活血祛瘀,治疗肝郁血瘀之月经不调、崩漏等。

4.配气海、归来、血海、三阴交、隐白,针刺泻法,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崩漏、月经过多等。

5.配关元、阴谷、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火旺之尿血。

6.配肝俞、关元、然谷、照海、太溪,针刺泻法,灸关元,行气逐寒,治疗寒凝气滞之寒疝、囊冷、硬结如阴茎不举等。

7.配中极、关元、急脉、蠡沟、三阴交,针刺泻法,灸中极、关元,治疗寒凝阴缩、小腹疼痛等。

8.配期门、蠡沟、丘墟、交信、太溪,针刺泻法,疏肝行气,治疗肝气郁结之气疝,忿怒号哭后阴囊肿大。

9.配气海、中极、行间,针刺泻法,行气止痛,治疗气滞小腹疼痛。

10.配膀胱俞、次醪、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蕴结膀胱之淋证、癃闭、阴痛等。

11.配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刺补法,健脾益气,治疗脾虚遗尿。

【大敦穴性文献辑录】

1.《灵枢》:主癃。

2.《素问》: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又: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再: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3.《针灸甲乙经》:卒心痛,汗出。又:主阴跳遗尿、小便难而痛、阴上下入腹中,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腹脐痛,腹中悒悒不乐。再: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再:小儿痫瘦,遗清尿。虚则病诸痫癫,实则闭癌,小腹中热。善寐。

4.《黄帝明堂经》:主卒心痛汗出,大敦主之,出血立已,阴跳遗溺,小便难而痛,阴上入腹中,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腹脐痛,腹中悒悒不乐。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小儿痫瘦,遗清溺,虚则病诸痕癫,实则闭癌,小腹中热,善寐。卒疝暴痛,灸刺之,男子立已。

5.《肘后备急方》:卒死中恶。卒癫。狂言鬼籍语。卒魔癌不寐。

6.《备急千金要方》:主目不视,太息。又:主卒疝暴痛,阴跳上入腹,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脐腹中邑邑不乐,小便难而痛。再:小儿阴肿,遗尿。小儿遗尿。尿血。衄时痒。肝病。厥。再:大便难,下血。五淋,石淋,小便不得,小便失禁。消渴,小便数。

7.《千金翼方》:卒心疝暴痛,汗出。又:阴肿欲溜困。

8.《外台秘要》:主卒心痛,汗出,阴跳,遗尿。小便难而痛,阴上入腹,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腹脐痛,腹中悒悒不乐,小儿痫痿,遗精腹,虚则病诸痛癫,实则闭瘾,少腹中热。善寐,凡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痉。

9.《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疝,小便数,遗溺,阴头中痛……妇人血崩不止。

10.《通玄指要赋》: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

11.《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治寒湿脚气,治七疝,肝心痛,腹胀脐下急,中热,尸厥,血崩。

12.《席弘赋》:大便闭涩大敦烧。

13.《针灸大成》:主五淋,卒疝,七疝。

14.《医宗金鉴》:主诸疝,阴囊肿,脑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

15.《经穴解》:肝之肾病,癃,五淋,小便遗数不禁,妇人血崩不止,阴挺出,阴中痛。肝之肝病:卒疝七疝,阴头中痛,汗出,阴上入少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肝之脾病:腹胀肿,小腹痛。肝之心病:中热喜寐,尸厥状如死人。

16.《针灸精粹》(李文宪):泄肝气。

17.《经穴图考》:凡疝气,腹胀,足肿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

18.《针灸集锦》(修订本)(郑魁山):清热醒神,固冲止崩,升举下陷。

19.《常用腧穴临床发挥》(李世珍):辨证取穴,用泻法,清泄肝火、疏肝利胆、息风潜阳;循经取穴:用泻法,宣通厥阴经气。

20.《针灸胎穴学》(杨甲三):理气调经,通淋,苏厥。

21.《临床针灸学》(徐笨人):疏肝理气,回阳救逆。

22.《针灸心悟》:大敦泄肝。血崩漏血。温肝之寒灸大敦。

23.《针灸腧穴手册》(杨子雨):调理肝肾,息风开窍。

24.《针灸探微》(谢文志):调补肝肾,疏泄厥气。

25.《中医针灸通释·经脉腧穴学》(康锁彬):开窍苏厥,疏肝解郁,通淋调经。

26.《针灸腧穴疗法》(李平华):活血理气,泄热解痉。

27.《腧穴临床应用集萃》(马惠芳):回阳救逆,调经止淋。

28.《新编实用胎穴学》(王玉兴):苏厥醒神,清利湿热,理气调肝。

29.《中医针灸经穴集成》(刘冠军):理气调血,泄热解痉。

30.《新编简明针灸学》(闰乐法):调理肝肾,开窍宁神。

31.《腧穴学讲义》(于致顺):理肝,调血,苏厥。

32.《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苏厥解痉,调血理气。

33.《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调经血,理下焦,苏厥逆,清神志。

34.《珍珠囊穴性赋》(张秀玉):理气调经灸大敦。

35.《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调理肝肾,息风开窍。

养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