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柴汤治疗外感发热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养生之家导读:茵柴汤可发汗解表,和解清热,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药物配方组成】茵陈20g,柴胡、黄芩荆芥、苦竹各10g,连翘、钩藤、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5g,蝉蜕、厚朴、槟榔各6g,生甘草3g

【治疗方法】上药为3~6岁量.服法:每天1剂,水煎两遍,每遍水煎10min,共约500ml,分3~4次服用.配合捏脊5遍:操作者两手拇、示指相对在背部督脉穴上从大椎至命门进行挤捏;膀胱经穴上从大杼至肾俞及膀胱经穴两侧各旁开1.5寸处,均用同样方法挤捏,共5遍;患儿微出汗为止.要求操作者速度要快,用力不可过重.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和解清热.

【经典案例医案】临床治疗30例,发热时间最短半天,最长5天;体温最高40°,最低38℃,其中发热3天以上者16例.痊愈14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其中10例为治疗后体温渐降,至12h恢复正常;10例24h内体温恢复正常;24h内体温恢复正常者占总数66%.

【经验心得】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极易化热传里,故一旦出现高热,极少还停留在表证,多出现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等三证同时存在的情况,故在用药时以解表、利解少阳及清解里热之品同时应用,以治外感发热.根据以上思路及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茵柴汤治疗外感发热,取得较好疗效.茵柴汤中以荆芥、连翘解表退热;柴胡配黄芩和解半表半里之热;茵陈配苦竹清里热.其次根据小儿外感易夹风夹食的病理特点,选用蝉蜕、钩藤清热平肝以防肝风内动;选用槟榔、厚朴、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以行气消食通便.诸药合用发汗解表,和解清热,利小便,通大便同时起效,使邪有去路,邪去热退.此方不但口感好且只需煎煮10min,利于患儿服用及家长煎煮.

【方剂出处】胡燕.茵柴汤为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例.陕西中医,2003;24(6):483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