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组成】麻黄3g,紫苏子10g,苦杏仁10g,石膏25g(先下),甘草3g,黄芩10g,半夏3g,黛蛤散10g(包),炙枇杷叶10g,枳壳5g
【作用与功效】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适应证】痰热型小儿肺炎。
【刘氏临证心得】小儿肺炎发展到高峰阶段,常常表现为痰热内羁,症见发热较高,呼吸困难,咳嗽而喘,气急鼻扇,口唇发绀,面赤口渴,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标志着热毒壅盛,痰闭肺窍,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收泄热涤痰平喘之功。
但是,有些小儿肺炎常因外受非时之感,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引起气动痰升,出现咳逆喘急,发热不高,面色青白,喉间痰如拽锯,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这类肺气阻塞,清肃失司,痰堵胸宇,胃失和降的证候,虽属痰热内羁,但绝非麻杏石甘汤方能解决,因其肺胃同病,必须苦辛开降,豁痰宣闭,上病中取,可用半夏泻心汤合莱菔子散加减。如黄连1g,黄芩10g以苦降;干姜1g,半夏3g以辛开;紫苏子10g,葶苈子3g以降气平喘;枳壳5g,郁金5g以开郁宽胸(也可用整块磨汁冲服);或以生白萝卜汁半酒盅加少许姜汁临时兑服,可以开中焦之痰实,收到通宣肺气之闭之效,屡试屡验。此外,有少数小儿肺炎病情凶险,来势急暴,迅速出现胸高气急,撷肚抬肩,痰壅如潮,面唇指甲青紫,闷乱烦躁,便秘溲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甚至发生惊厥,此即所谓“马脾风”重证。
宜亟泻热降火,涤痰通下,用牛黄夺命散合五虎汤化裁。
可用牵牛子末3g(冲服),制大黄10g,通腑泻热;麻黄2g,苦杏仁10g,石膏25g(先下),甘草3g,宣肺定喘;细茶叶一撮,清神化痰;配以葶苈子5g,增加泻肺定喘之力。
此时不宜单用开肺之法,因痰热壅盛,肺气胀满,气机将绝,开之则愈促使其肺气闭绝之险,等于扬汤止沸。由于病势严重,火势沸腾,若不行釜底抽薪之法,则阴液难存。
因此,必须上病下取,实则泻之,通利大肠,才足以减轻肺之痰热壅塞,从而使临床证候得以改善。
上病下取,引而夺之,这是在治疗过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法则,不宜久用,以免攻伐太过,而伤生生之气。另外,对于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肺炎喘嗽,常应用参苏饮加减:太子参10g,紫苏叶5g,陈皮3g,半夏3g,五味子10g,桔梗3g,紫苏子10g,枳壳5g,莱菔子3g,姜1g,大枣5枚。
此乃常法中之变法,临证之时不可不知。
曾治田某,女,7个月。住院号:65342.患儿咳嗽半月,发热伴喘憋1天,于1993年3月6日收住院。患儿半月前开始咳嗽,曾多处就诊,服用数种抗生素无效,而来本院诊治。
症见发热,体温38.5℃,咳嗽,喉中痰鸣,喘促,轻度鼻扇,唇周发青,咽红,双扁桃体中度大,双肺可闻及干鸣音,双肺底可闻及细湿啰音,左肺为甚,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浮紫滞至风关。血象:白细胞12.6×10/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8.X线片检查示:双肺纹理增粗,可见小斑片状阴影。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证属热毒壅盛,痰闭肺窍。治疗宜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如下:麻黄3g,苦杏仁10g,石膏25g(先下),黄芩10g,紫苏子10g,甘草3g,蝉蜕3g,芦根15g,竹叶10g,枳壳5g,紫菀10g,浙贝母10g,黛蛤散10g(包)。服上方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减轻,喘促、鼻扇消失,仍有喉中痰鸣,舌质红,苔薄黄。改泻白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10天后患儿咳嗽大为减轻,仅有轻微的痰鸣,舌质淡红,苔薄白,双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继以上方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
【解读赏析】肺炎是小儿肺部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多继发于感冒之后,或并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之中,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常见。3岁以下的婴幼儿更易发病,年龄愈小,其发病率愈高,而且病情愈重。
有关本病的病名,中医古代文献早有记载,如《幼科全书》云:“胸高气促肺家炎。”谢玉琼在《麻证活人全书》中指出:“麻毒内陷,肺炎喘嗽”。有关本病的病因和症状,早在《内经》即有论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千金方》提出:“少小肩息上气不得安,此风冷入肺。”对于本病的治疗,运用张仲景《伤寒论》
麻杏石甘汤,疗效确切,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刘先生认为,本病病名属“肺炎喘嗽”,主要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抵抗力较差,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气闭阻,郁生痰热,壅塞气道,不得宣通,因而上逆所致。多年来先生通过临床大量的病例观察分析,认为小儿肺炎其发病机制,多因肺气郁闭,化热生痰,痰随气逆,所以喘咳多痰。
凡喘有声便是痰,痰壅气盛便是喘。痰与喘在病理上有其密切的关系,气喘既可导致痰的上壅而痰盛又能加重气息喘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其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严重者可以内窜心肝,甚至引起阳气暴脱的变证而危及生命。
因此,治疗小儿肺炎,解除“热、痰、喘”是临证诊治的关键,并能及时控制病情发展,防止变证丛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