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当归四逆吴萸生姜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当归四逆吴萸生姜汤可温经暖肝,调和营卫,配方组成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配方组成】吴茱萸6g,小茴香6g,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5g,制全蝎6g,柴胡10g,陈皮10g,乌药15g,防风10g,白芷10g,姜半夏10g,生姜3片。

【作用与功效】温经暖肝,调和营卫。

【适应证】痛经。

【丁氏临证心得】病例:刘某,女,25岁,未婚,法院干部。初诊:1998年11月13日。月经初潮正常,但在5年前开始出现痛经,并且逐年增剧,多方治疗,至今依然。每逢经前1周,即觉周身不适,两胁作胀,腹中隐痛。迨经转第1天,乳房腰背作酸,随之腹痛骤作,泛恶欲吐,腹痛拒按,痛甚即手足发麻,周身痉挛,神志昏厥。能得经血排出,痛势即缓;经量增多,肢麻痉挛腹痛亦平,神志亦即清楚。

经量正常,血块亦不多。如此反复发作,神疲力竭,气色亦见晦滞。但月经周期尚准,有时提前几天,一般正常。经前有白带,亦不甚多。平时大便艰解,但眠食尚可。逐渐形成,,恐经症,临经前即恐惧自惊。脉细,按之弦,舌色淡,苔薄滑。分析病情,当为风寒客于冲任,胞宫失于煦濡。寒凝则脉急,风动则痉厥,影响月经蓄泄失常所致。

上述种种见症,亦都是冲任气血为病的变化。冲脉隶于阳明,肝为藏血之脏。治当温经暖肝,调和营卫。服药法:从经前10日开始,服至经净。二诊:药后见效,这次经潮,虽仍然腹痛,但痛势已缓,并未肢麻发痉。脉右弦左细,舌嫩少苔。这是风气渐尽,而脉络未和。效议加减再进。原方去陈皮、防风;加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加5g。(服同上)。三诊:经转痛势更轻,痛时亦短,但第二天血色较暗,血块增多。右少腹亦引痛(幼年曾患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大便转软或溏。再参桂枝茯苓丸意。

上方再去半夏、乌药、白芷、全蝎;加炙甘草4g,牡丹皮10g,茯苓10g,制乳香10g,益母草15g。(服法同上)四诊:诸症均有改善,惟大便仍滑。可能与柔药有关,因为病本是阴凝之变,不能急于养营,还当阴阳兼顾。上方再去熟地黄、桃仁、乳香,以川芎易当归;加白术10g,防风10g(服法同上)。五诊:阴阳兼顾甚适,诸症几平,风寒之邪已去,冲任气血渐和。再为效议调理巩固,前方14剂(服法同上)。此后经调腹和即停药。

【解读赏析】当归四逆汤在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卷七说:“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实际上,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演化而来。其中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受寒,寒凝经脉的手足道冷及疼痛证;若在当归四逆汤证基础上兼见呕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素体虚弱,微受风邪,邪滞血脉,凝涩不通致肌肤麻木不仁之血痹。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