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组成】①生地12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9克,泽泻9克,丹皮9克,川黄柏9克,肥知母9克,生蒲黄12克,茯苓9克,益母草15克,龙葵30克,蜀羊泉30克,蛇莓30克.七帖.②僵蚕粉4.5克,一日两次,开水送服.
【作用与功效】补肾益气.
【适应证】慢性肾炎
【颜氏临证心得】曾治程某,男,26岁.慢性肾炎病史5年,经常神疲乏力,腰脊酸楚,全身浮肿,劳累加剧,经中西药物治疗,终鲜效果,近因操劳过度而致复发,尿检:
尿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少许,24小时尿蛋白定量6克,病情加重人院.初诊:颜面及下肢浮肿,步履艰难.腰府酸痛,精神软弱,头晕耳鸣,口干欲饮.小溲量少,巩膜瘀丝累累,口唇发绀,脉细涩,舌红边紫.脾肾两虚,瘀热交搏,水气不利,拟化瘀清热,滋阴补肾主之.二诊:投益肾化瘀之剂,病情渐趋好转,惟纳谷不香,脉细小数,舌苔白腻,湿瘀交困,三焦决渎无权,守原方加味.同上方加苍白术(各)9克,生熟米仁(各)15克服40余帖后,尿液镜检:蛋白少许,24小时蛋白定量7.5克,肾功能正常,出院后继以上方制丸常服,以资巩固.
【解读赏析】其病久则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古人谓:
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肾脏的血瘀",不仅为导致水肿的原因之一,还可概括病变肾病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阻塞,肾组织缺血、缺氧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以活血化瘀药疏通血脉,祛除瘀滞,提高肾血流量,改善肾组织的营养,软化或吸收增生性病变,从而有利于消除蛋白和水肿,这也是恢复肾脏病理改变的基本原则.肾炎与全身性循环障碍有关,故益肾化瘀,清热散瘀,利湿消肿,配合而用方宜.临床资料证明,慢性肾炎的病人,其肾脏将会发生肾脏纤维化.
随着肾脏发生纤维化范围的不断扩大,慢性肾炎病人的病情将不断的恶化进展,发展成为肾衰竭,最终导致尿毒症的发生.肾脏纤维化理论可以追溯于《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到了叶天土,提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并指出"络以辛为泄",故用辛润通络、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咸通络诸法,尤其主张用活血之品,这一方法,引起后世许多着名医家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前治疗以扶正为主,70年代以后治疗以祛邪为主80年代末治疗以扶正祛邪多法并进,90年代末络病理论的更新和虫类药的应用.几个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实质上,都在向更加深化迈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