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玉治虚劳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治虚劳方可疏肝解郁,健脾益气,配方组成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配方组成】人参10g,黄芪25g,当归9g,茯苓9g,白术(炒)9g,白芍(炒)9g,柴胡6g,香附6g,栀子(炒)6g,砂仁6g,甘草3g

【作用与功效】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适应证】体倦乏力,脾虚肝郁,虚劳。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刘某,男,56岁。初诊日期:2003年4月22日。体倦乏力半年余。半年前因与同事发生纠纷,致心情不舒,纳呆,食后胃脘不适。经服用中药治疗(具体处方不详)后,症状有所缓解。后又因不顺心的事情,出现烦躁,饮食少,食后胃脘不适。经服用中药治疗(具体处方不详)后,病情变化不明显。现体倦乏力,饮食少,食后胃脘不适,大便稀,日2~3次,伴时嗳气,心情烦躁,睡眠可。

舌淡,苔薄白,脉弦弱。此属虚劳,脾虚肝郁证。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方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嘱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过度。

二诊:药后,饮食稍有好转。食后胃脘不适、嗳气、心情烦躁减轻。仍体倦乏力,大便稀,日2~3次。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弦弱。药后,饮食稍有好转。食后胃脘不适、嗳气、心情烦躁减轻。说明肝郁状态有所缓解,脾失健运有好转之势,肝郁化火现象有所减轻。仍体倦乏力,大便稀,日2~3次。表明脾之运化功能仍不正常,水湿不得有效运化,四肢百骸不得养。舌淡苔薄白为虚象。脉弦弱,为气虚肝郁之象。仍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基本治则。上方继服。

人参10g,黄芪25g,当归9g,茯苓9g,白术(炒)9g,白芍(炒)9g,柴胡6g,香附6g,栀子(炒)6g,砂仁6g,甘草3g。水煎服6剂,日1剂。三诊:服用9剂药后,饮食基本正常。心情烦躁消失。食后胃脘不适、嗳气继续减轻。

体倦乏力,大便稀减轻。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弦弱。

药后,饮食基本正常,食后胃脘不适、嗳气、体倦乏力、大便稀等症状减轻。

脾气运化功能基本恢复。心情烦躁消失,说明肝郁化火病机基本缓解。舌淡苔薄白为虚象,脉弦弱,为气虚肝郁之象。仍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基本治则。上方去栀子,以防止寒伤阳,加佩兰,以加强化湿之力。

处方:人参10g,黄芪25g,当归9g,茯苓9g,白术(炒)9g,白芍(炒)9g,柴胡6g,香附6g,佩兰6g,砂仁6g,甘草3g。水煎服3剂,日1剂。四诊:药后,食后胃脘不适、嗳气基本消失。体倦乏力、大便稀症状逐渐减轻,表明脾之运化功能逐渐得到恢复。仍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基本治则。

上方去黄芪、佩兰。处方:人参10g,当归9g,茯苓9g,白术(炒)9g,白芍(炒)9g,柴胡6g,香附6g,砂仁6g,甘草3g。水煎服6剂,日1剂。

【解读赏析】虚劳,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一种病证。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对于虚劳的治疗历代医家从脾虚着手者,不乏其人,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指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引起脾虚的原因多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烦劳过度,伤及五脏;思虑过度,损伤心脾等,故治疗多注重健脾益气。

而在临床上客观存在着因肝郁导致脾虚的病理机制,也是引起脾虚导致虚劳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案系由郁怒伤肝,肝气不疏,木不疏土,脾之运化失常而引起。脾失健运,饮食水谷不得有效运化,则出现饮食少,食后胃脘不适,有时嗳气等症状;脾主肌肉四肢,日久四肢百骸不得养,则出现体倦乏力,面色萎黄;肝郁日久化火,则情绪烦躁。因此,肝郁脾虚,兼有化热之象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张珍玉先生根据此病机,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基本治则。方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黄芪加强益气之功;柴胡疏肝解郁;配香附加强理气之功;当归、白芍滋阴血以柔肝阴,以防止肝气疏散太过;栀子性以清心除烦;砂仁健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之效。

二诊时,饮食稍有好转。食后胃脘不适、嗳气、心情烦躁减轻。说明肝郁状态有所缓解,脾失健运有好转之势,肝郁化火现象有所减轻。仍体倦乏力,大便稀,日2~3次。表明脾之运化功能仍不正常,水湿不得有效运化,四肢百骸不得养。

效不更方,仍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基本治则。上方继服。

三诊时,饮食基本正常。食后胃脘不适、嗳气、体倦乏力、大便稀等症状减轻。表明脾气运化功能基本恢复。心情烦躁消失,说明肝郁化火病机基本缓解。方药对证,故仍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基本治则。上方去栀子,以防止寒凉伤阳,加佩兰,以加强化湿之力。

四诊时,食后胃脘不适、嗳气基本消失,体倦乏力、大便稀症状逐渐减轻,表明脾之运化功能逐渐得到恢复。上方去黄芪、佩兰,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体力基本恢复,未再复发。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