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组成】金银花12g,连翘6g,薄荷6g,牛蒡子6g,板蓝根9g,柴胡6g,白芍9g,黄芪25g,砂仁6g,甘草3g
【作用与功效】疏风清热。
【适应证】发热,恶寒,咽喉不适。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周某,女,20岁。初诊日期:2003年9月26日。发热反复发作半月。半月前因洗澡后受凉,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头痛,头晕,恶寒。经用西药(抗生素加激素)治疗3天,热退。两天后又出现发热,体温38.5℃,又用西药抗生素治疗4天,体温时高时正常。现发热,体温38.5℃,恶寒不明显,伴食少,体倦乏力,善太息,咽喉不适,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此为感冒,风热袭表证。治以疏风清热解表为主,兼以疏肝解郁。嘱忌食辛辣,避免劳累过度。
二诊:服2剂药后,热退。服3剂药后,食少,体倦乏力,善太息。咽喉不适症状均减轻。现仍有咽喉不适,体倦乏力。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药后病情减轻,仍有咽喉不适,体倦乏力。上方去板蓝根,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功。
处方:金银花12g,连翘6g,薄荷6g,牛蒡子6g,柴胡6g,白芍9g,黄芪25g,砂仁6g,甘草3g,人参10g水煎服6剂,日1剂。三诊:服上方6剂后,又自行服用3剂。咽喉不适,体倦乏力症状基本消失。现无不适感。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药后病情基本控制,表明方证相符。
上方去黄芪,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处方:金银花12g,连翘6g,薄荷6g,牛蒡子6g,柴胡6g,白芍9g,砂仁6g,甘草3g,人参10g。水煎服3剂,日1剂。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发病,多以风邪为主,或合热邪,或合寒邪等。
临床以风寒,或风热感冒者为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犯表,郁遏卫阳。卫阳被郁,故发热;卫阳被郁,不得温煦肌表,则恶寒;风邪上犯,扰动清阳,可致头痛、头晕等症状。
临床常用辛温解表或辛凉透表的方法来治疗。但卫阳郁阻,影响气机运行,进而影响到肝之疏泄功能。因此,在辛温解表或辛凉透表的基础上,再加以疏肝,则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张珍玉先生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在治疗外感发热方面,每每取得良好效果。
本案系由风寒袭表发展而来,风寒之邪郁遏卫阳,卫阳不得温养肌肤,日久寒邪郁而化热。故患者早期有发热、恶寒、头痛、头晕等,而后来以发热为主,恶寒不明显。卫阳郁阻,必然影响气机的运行,因而又有气机郁滞不畅之现象,患者出现善太息,咽喉不适,脉弦,正是其表现。邪气侵犯人体,正邪相搏日久,必然内耗正气,使正气不足,体倦乏力,脉弱亦示体内有气虚之象。因此,热邪袭表,气虚气郁是本病就诊时的基本病机。
据此,以疏风清热解表为主,以疏肝理气、益气扶正为辅。方用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清热透表,以疏散郁遏在表之热邪;牛蒡子、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柴胡疏肝解郁,以缓解气机郁滞;白芍养阴柔肝,寓阴敛阳,以防肝气疏散太过;薄荷既能清热利咽,又兼疏肝作用;黄芪益气固表;砂仁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表,疏肝理气,益气扶正之效。二诊时,热已退,仍有咽喉不适,体倦乏力,表明气虚气郁之象仍较明显,故去板蓝根,以免苦味伤阴之弊,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功。三诊时,病情基本痊愈,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原方去黄芪,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
【解读赏析】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恶寒已解,但“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内经》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本方轻可去实,清热散结,除风利咽,为手及阴药矣。银翘散还治中焦病。其变方主要见于阳明病下后邪出于表时使用。
可见,斯方虽为辛凉平剂,但变方大大增加其使用范围,上焦用其辛凉解表祛邪,中焦用之则为透表散邪,貌似有刂,实则方理相似,仅有部分加减之变。可见叶氏辨证之精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