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乙肝排毒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适应症

养生之家导读:乙肝排毒汤可健脾疏肝,解毒化瘀,配方组成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配方组成】太子参12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3g,五

味子10g,丹参15g,三棱10g,板蓝根15g,香附12g,猪

苓12g,大腹皮10g,焦三仙各15g

【作用与功效】健脾疏肝,解毒化瘀。

【适应证】乙型肝炎。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陈某,男,34岁,干部。初诊(1993年3月7日):患“乙型肝炎”半年,经多次化验检查,结果均呈阳性。现症见目睛黄染,面色萎黄,脘腹胀满、疼痛,以右上腹为着,呈阵发性剧痛。伴有头昏、失眠、口干思饮,纳差,便稀,舌质红,苔薄白少津,脉弦缓。辨证:脾虚肝郁,毒瘀互结。治法:健脾疏肝,解毒化瘀。方药:太子参12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3g,五味子10g,丹参15g,三棱10g,板蓝根15g,香附12g,猪苓12g,大腹皮10g,焦三仙各15g二诊(1993年3月13日):腹痛、腹胀,头昏、头涨、口干、纳差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缓。仍用上方加鳖甲15g(先煎)患者自感服药后症状递减,遂自行取药连服近百剂。3个月后病情大为好转,精神大振,纳食增加,腹痛、胁痛均除。肝功能正常,化验指标全部转阴。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为代拟。“乙肝”治法虽多,但辨证论治仍应是治疗的总则。把握患者的根本病机,在细心辨证选方用药的基础上,酌加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药味,加强排毒,不失为一种尝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断不可寄望于一朝一夕,更不能只识病而忽略“证”

的重要性。只要做到病证合参、方药精当,临证治愈机会良多。

急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等类型,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古人很早就观察到黄疸一症,其中就包括本病历代医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到清代,多归因于湿热,有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分。其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种,一种认为脾为胃行津液,津液行则小便利,若胃气衰,脾气弱,不能为胃行津液,湿停于内,湿生热,热滋湿,二者相生,熏蒸日久,热气成黄。另一种认为外因所致,如南方湿热交蒸,易致黄疸。

吴又可说:“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源不在膀胱,乃系胃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结合病毒为本,肝炎为标;肝炎为本,黄疸为标;黄疸为本,小便赤少为标。治当以清除病毒为本,治黄疸为标,而治黄疸又当以治肝炎为本。所以说,张先生之“排毒”说甚是矣。

昔年治肝名家“南姜北关”(上海姜春华,北京关幼波)二公多重大黄之专功,栀子次之,茵陈又次之,设去大黄而服栀子、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吴又可的论点与方法,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姜公重用大黄,有时达24~30g。无黄疸症状的肝炎,从辨证论治角度,亦从黄疸论治。辨其一般症状,多有乏力纳呆,恶心尿赤,舌红苔黄等,亦为湿热。先生认为,无论有无黄疸,既然同为肝炎,皆由病毒引起,则其治法大体应同。

急胜肝炎的治疗方法如下。湿热型:身目俱黄,尿少黄赤,纳呆泛恶。可用基本方①茵陈蒿汤。茵陈30g,生栀子15g,生大黄24g.②龙胆苦参汤。龙胆9g,苦参15g,胆南星9g,生栀子15g热重于湿者舌偏红,口苦干,尿赤,茵陈蒿汤加川连3g,黄柏9g,牡丹皮9g,连翘15g,龙胆9g。湿重于热者胸闷苔腻,纳少尿少,龙胆苦参汤加对座草30g,薏苡仁90g,苍术15g,砂仁1.5g,茯苓30g。湿热俱重者口渴神烦,舌红目赤,胸闷作恶,不饥不纳,尿少色赤,黄疸指数、转氨酶俱特高。茵陈30g,栀子15g,生大黄30g,板蓝根15g,川连6g,黄芩9g,黄柏9g,龙胆9g,连翘12g,田基黄30g,木通9g,茯苓30g,鲜茅根30g,广犀角9g寒湿型:即阴黄。黄色晦滞不鲜明,畏寒肢冷四肢不温,苔白。茵陈茯苓汤:茵陈30g,茯苓9g,猪苓9g,滑石12g,官桂3g。犀角现已禁用,请用代用品。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