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溃疡性结肠炎便血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适应症

养生之家导读:溃疡性结肠炎便血方可和血止血,理气祛瘀,配方组成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配方组成】槐花30g,地榆30g,丹参15g,当归10g,焦

山楂30g,三七3g(冲服),枳壳10g,荔核15g,佛手10g,麦芽12g,五味子10g,肉苁蓉15g

【作用与功效】和血止血,理气祛瘀。

【适应证】溃疡性出血性结肠炎。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杨某,女,23岁,工人。便血伴少腹胀痛3月余,曾在某医院行“乙状结肠镜检”,确诊为溃疡性出血性结肠炎,住院治疗2月余未见显效,转外科拟手术探查,由于家属及本人不同意,于1978年4月8日。初诊:

患者少腹胀痛,里急后重,便溏不爽,每日七八次,甚则十余次,往往伴有下血,但血量多少不一,除中、西医针药并,:

治外,曾先后输血共约2000ml,诊其六脉沉涩,舌黯苔薄。

辨证:湿热日久,气滞血瘀。治法:和血止血,理气祛瘀。

方药:槐花30g,地榆30g,丹参15g,当归10g,焦山楂30g,三七3g(冲服),枳壳10g,荔核15g,佛手10g,麦芽12g,五味子10g,肉苁蓉15g。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饭前服。

上方加减共服14剂,便血已止,症状改善,惟觉胃脘不适,腹胀,五心烦热,月经不调。于4月25日收住入院,酌用归脾汤、八珍汤等调理10天,诸证改善,再未便血。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便血原因甚多,病因必须查明。此例病人属溃疡性结肠炎出血,辨证为湿热瘀滞肠中所致。此时既有出血,又有少腹胀痛,里急后重,便溏不爽,属标本并见之证。治疗以槐花、地榆清肠止血,丹参、当归、三七活血养血止血,枳壳、荔核、佛手行气消胀,山楂化瘀,麦芽消导,五味子养阴,肉苁蓉润肠通便。

上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均能引起便血。如小肠疾病,肠结核、局限性肠炎、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瘤、血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结肠血吸虫病等均可引起便血。直肠疾病,直肠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直肠癌。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等可引起便血。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肝炎、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钩虫病等。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亦可引起便血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临床可以根据便血颜色辨病,如暗红色或柏油样便,所谓柏油便是指大便色黑而表面光泽,如柏油一样。暗红色血便或柏油便提示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疾病引起出血。其便血颜色呈暗红或柏油便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后形成的硫化铁。暗红或鲜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当小肠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便血呈暗红色、甚至呈较鲜红的稀便。结肠、直肠、肛管疾病,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的血便。

还可以根据便血的季节辨病,夏秋便血,夏秋季节突然便血多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秋末春初便血,秋末春初便血伴胃脘刺痛、灼痛、恶心、呕吐多见于消化性溃疡出血。

也可以根据便血年龄辨病,儿童少年便血多见于肠套叠、直肠息肉、憩室炎与溃疡。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等如果是青壮年便血,应多注意消化性溃疡、肠结核、局限性肠炎、伤寒与副伤寒、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中老年便血,应考虑结肠或直肠癌、肝硬化、胃癌、缺血性结肠炎。

便血伴发热,应注意急性传染病、恶性肠肿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局限性肠炎。伴急性腹痛,可见于急性胆管炎、膈疝、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伴皮肤黏膜出血,应注意血液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尿毒症。便后滴血,便血量少、血色鲜红、在便后滴下或射出,提示为直肠肛管疾病。伴慢性腹痛,便血伴慢性腹痛,但出血后疼痛减轻者常见于消化性溃疡;便血后疼痛无减轻者常见于胃癌。伴里急后重,所谓里急后重是指便意急迫,但如厕后解不痛快之感。便血伴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

总之,便血对消化道出血反映是灵敏的。一般认为上消化道出血量在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粪所以对于患有消化性溃疡、血液病及处于癌症高发年龄的中老年患者,观察便血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

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减者,湿毒蕴滞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先吐后便者,顺也。

《仁斋直指》指出:“肠风、脏毒、便血、肠四者,证虽相似而各有辨。肠风,由邪气外人,随感随见,所下清血而色鲜,必在粪前;脏毒,由蕴积热毒久而始见,所下浊血而色黯,必在粪后;便血,由湿热虚风,所下之血或清或浊,亦不论粪前粪后。客气盛而正气衰,所以血与水谷齐出,不可不详审而治。无故忽然泻下恶血,名曰心绝,难治。

人身之血,有阴有阳。阳血者,顺气而行,循流脉中,

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谓之营血;阴血者,居于络脉,专守脏腑,滋养神气,濡润筋骨。若其脏感内外之邪伤,则或循经之阳血,至其伤处,为邪所阻,漏泄经外;或居络之阴血,因着留之邪辟裂而出,则皆渗入肠胃而泄矣。俗见下血,率以肠风名之,不知风乃六淫中之一耳或风有从肠胃经脉而入客者,或肝经风木之邪内乘于肠胃者,则可谓之肠风。其他不因风邪,而肠胃感受火、热二淫,与寒、燥、湿怫郁其气,及饮食用力过度,伤其阴络之血者,亦谓之肠风可乎?”

许学士谓:“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脉痔也。”滑伯仁云:“肠风,则足阳明积热久而为风,风有以动之也;脏毒,则足太阴积热久而生湿,从而下流也。风则阳受之,湿则阴受之。”

《证治准绳》谓:“肠风下血者何也?凡人肠皆有脂裹之,脂浓则肠实而安,肠中本无血,缘有风,或有热,以消其脂,则肠遂薄,而身中之血乃得渗入耳。便血与肠,本非同类。

盖便血者,大便多实,而血自下也;肠者,因泻利而见脓血,即痢疾也。且便血有夙疾,而肠惟新邪,尤为易辨。须详察大便之燥、泄如何?庶不致误。然多酒之人,必多溏泄,亦多便血,又不可因泄而作也。张景岳说,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气虚而滑,或因误用攻击以致气陷而滑。凡动血之初,多由于火,及火邪既衰,而仍不止者,非虚即滑也。凡此皆当以固涩为主,宜胜金丸、香梅丸。然血滑不止,多由气虚,宜以人参汤送之,或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举元煎、理中汤加乌梅、文蛤、五味子之类主之。”

清代名医李士材,曾治一人患肠风下血,久服四物、芩、连、槐花,屡发不止,面色萎黄,诊脉浮缓。此土虚风湿交乘,治用苍术、茯苓、参、升、柴、防风,四剂而血止,改用十全大补汤调理而愈。

清代名医张路玉,也有一案,说其治韩晋度患痛泻下血,或用香连丸,遂饮食艰进,少腹急结,小便癃闭,面色萎黄,昼夜去血五十余度,脉沉细紧,所下之血瘀晦如苋汁。与理中汤加肉桂,一剂溺通,少腹即宽,再剂血减食进,四剂泻止三四次,更与补中益气加炮姜而康。

另外,民间治肠风下血方用猪肠一根洗净,装入炒槐花,两头线扎,瓦罐醋煮,杵丸,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据说有奇验。又方,用豆腐浆加醋二三匙,空心服之。腐浆清火,醋敛血故耳。又方,用臭椿树根皮、党参二味,等份,烘干研末,大枣煮去皮核,取肉杵丸,每早服三钱,开水下,治便血日久,谢海洲先生在世时,曾盛荐此方,云其“神效”

亦供参考。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